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626|回复: 33

[原创]虫具概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30 16:24: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watermark]    由于畜养鸣虫的种类、习性以及畜养季节不同,因而虫具种类分笼、罐、盒、管、葫芦等,材料取自金、银、玉石、象牙、骨、木、泥、陶、瓷及葫芦,而造型圆、方、六角、八角、随形不一而足。就其收藏价值来看,以罐和葫芦为高。
   一、罐
    自古以来,陶泥罐普遍受到畜养鸣虫及虫具收藏者的青睐。宋代开始,就有不少人专门研制各类陶罐。如宋内府镶嵌八宝罐、宣和罐,元至德罐,明永乐罐、明宣德罐等均为有文字记载的名罐。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仿宋贾氏珍阮醉茗痴人秘制”罐,据考,为明宣德年制,代表了明罐的风格,该罐系澄泥陶制,质地细腻滑润,色淡黄,古朴雅致,做工精细,罐有二龙戏珠纹饰,龙纹繁缛精细,须眉清晰,栩栩欲腾,为当今所能见到的罐中精品。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宣德紫石罐,通身刻镂,盖上浮刻香草秋菊。底镌“宣德年制”字样,工艺精湛,画工细腻,色彩斑谰,令人叫绝。清代赵子玉及万里张的澄泥罐,造型规整,质地光润,也是虫罐中难得的佳品,后世仿制者尤多,笔者曾在北京一友人处幸见赵子玉罐无论造型、做工、质地无可挑剔,叹为观止。
   常见的虫罐从外形上分直桶式,腰鼓式、天落盖式三种。又因土质及烧制工艺的不同,泥色的有灰、红、黑、黄之分。其中以灰罐为最好,灰罐吃火足,结构紧,叩之铮铮做响,如金石声,外观淡雅大方,古朴简洁。红罐为出窑时没有浇水而成,陶质较松,声响也不太清脆。而黑、黄色的虫罐,质地最差,中含大量土质,无论从养虫的实用性或收藏的审美价值来讲,均属罐中劣品,不可取之。另外,明清时除常见的陶罐外也有许多瓷制虫罐,官窑民窑,均有烧制。这些瓷罐大都精美华贵,仍受虫具收藏者的重视。
   在诸多斗虫、鸣虫中,只有蟋蟀和油葫芦用虫罐饲养。罐又分捕捉时的小直罐、养罐、斗罐及听鸣唱时的叫罐等等。其实,无论虫罐的造型、质地、工艺的优劣,只取悦于饲养者和收藏者本人的审美意识,对畜虫本身影响不大。但在初养虫时,不能使用新罐,必须经过水煮、地埋及定期用绿茶洗涮后才能使用。否则,虫则色昏、卷须甚至夭亡。
   在目前的古玩市场上,常常可以见到新仿的明清虫罐,大多内外涂以鞋油、沥青等物,以充旧货,这种虫罐无论是使用或收藏,均没有多大价值。
   二、葫芦
   葫芦是一种常见植物,用途甚广,但用它做为虫具,乃是明末清初之事。葫芦虫具,是诸多虫具中最受收藏家珍视的品种。
   可以用来做虫具的有大葫芦(瓢葫芦)、亚腰葫芦(药葫芦)、扁圆葫芦、长柄葫芦、棒子葫芦等。到了清代,葫芦虫具的使用,收藏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了范制葫芦、即模子葫芦。范制葫芦的产生,使葫芦虫具在工艺上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将原先的纯自然状态揉进人们的审美思想,使葫芦虫具更加理想化。大家也许还记得在电影《末代皇帝》中,刚刚登基不久的溥仪上朝时,手中就捧着一个装着蝈蝈的葫芦。
   葫芦虫具只适合养冬虫,而饲养冬虫。则是鸣虫爱好者所追求的较高层次,需要许多实践经验。葫芦虫具以它的便携性、透气性、保温性及造型的精美等特点,使人们在数九寒天时能聆听到天籁之声,别有一番情趣和韵味。更有一些虫具收藏者,养虫只是他们兴趣中的一小部分,大量精力用在搜寻各类精美的葫芦虫具上,如范制葫芦中官模的“挂印封侯”、“麻姑献寿”、“百子闹春”、“狮子戏球”等。
   葫芦虫具除去葫芦本身外,更讲究它的口和盖。锯掉葫芦的上半部(大约整葫芦的三分之一),配上红木、紫檀木或象牙的口,再配上玳瑁、虬角或象牙的盖(也叫芯子)。饲养蝈蝈的还要在口内装一个用黄铜丝盘成的胆,这样,才算一个完整的葫芦虫具,盖又分为高蒙芯,平蒙芯、低蒙芯。高蒙芯高1寸到1寸5,雕刻得玲珑剔透,有花卉、人物、山水等图案。最令人叫绝的是雕出的有图案的动芯;动芯会动,有一至十动之分。即一摇葫芦,芯子里一处或二处,乃至十处都能转动,十动者为最上品,而这种葫芦现已非常少见。异常珍贵,笔者仅见到过一件六动芯子葫芦,已属眼福不浅了。
三、笼
  笼是畜养鸣虫最普通最常见的虫具,其历史也最早。本文摘录《开元天宝遗事》中的“小金笼”畜虫一段,即是唐代的事情。现在每逢夏季,街头常见兜售蝈蝈的小贩仍用苇笼贮虫,以供人们挑选。
  用笼畜虫的好处是可以直接观赏鸣虫的一举一动和鸣叫时的状态,而且鸣声可以充分传出,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鸣声的欣赏要求。但也存在容易折断鸣虫须眉、趾、爪及保温性差等缺点。
  在民间,用苇笼、麦杆笼、高梁秸笼、竹笼、纱笼养虫者为最多,这些笼的价格宜,可做短期饲养鸣虫的虫具,一般来讲,做工都比较粗糙而且所用材料也不十分讲究,因此除实用外,收藏价值不大。收藏爱好者只注重收集带有刻工的木笼、竹笼和镶嵌有玉石、象牙的虫笼。还有一些有若干隔段、刻工或烙工精细的二连笼、四连笼、八连笼甚至三十二连笼。在北京、天津、上海、西安等地均可见到体积如同画眉鸟笼大小的连笼,内饲蝈蝈、扎嘴、纺织娘、吱啦子几品种的数十只虫,由各种鸣声和节奏,组成一个天然的“交响乐队”,欣赏起来别有一番情趣。
  四、盒
  体态娇小的鸣虫一般用虫盒饲养,如小黄铃、大黄铃、墨铃、金铃等。虫盒的形状或方或圆,不了便于携带,多为扁形。用料有纸、木、竹、牙、骨、有机玻璃等多种。盒盖为一块可以来回抽动的玻璃,为了便于清理虫粪,盒底也有一个活动抽板,观赏和使用都非常方便。
  在虫盒的收藏活动中,以木盒、象牙盒和铜盒(拉子)更受收藏家重视。好的木盒内装雕刻十分精美的传声装置和刻工精细的食斗;盒侧、盒底也浮雕山水、花卉、人物、诗词等,更显雅致和赋于文化气息。象牙盒更是制作精美,旧时上海牙盒制作大师朱炳文的虫盒,或将虫盒通体雕为竹节形,或雕为树桩形,或雕为蝙蝠形,再加上细刻的各种图案和文字、款识等,令人叫绝。真正用这些虫盒养虫者并不多,更多是让人收藏或做为古董出现在博物馆或古玩店里。
  铜制虫盒自清代便有,由黄铜、紫铜或白铜制成。京、津一带称铜虫盒为“拉子“。其造型颇为奇物,既方又圆。正面看是长方形,两侧呈半圆形,盖与底似椭圆形,盒身一面凸起,一面扁平,扁平的一面有镶着玻璃的观赏口,盒盖上部开有若干传声孔并以铜网蒙住。这种虫盒只可用来饲养油葫芦。有的盒中间用铜片或玻璃一分为二,可饲虫两只。清代宫廷还有鎏金铜盒和错金错银虫盒等,至今光可鉴人,图案清晰,是虫盒中之最精品。
  五、管
  虫管也是用来饲养小型鸣虫的。粗细如拇指,长约10-20厘米不等,用材有骨、木、牙、竹等。外形常做成竹节状、鱼状等,并镂刻图案,也有以红木、紫檀、黄花梨做管体,两头镶嵌象牙、玉石、翡翠等饰件,或只在盖头镶嵌饰件等。还有一种大型的虫管,粗细高矮如同笔筒,盖中也是镶嵌图案,犹如葫芦虫具的芯子。另外,还有用水牛角制做虫管,利用牛角本身结构的细滑润腻,再衬以黑白相间的角质纹路,半透明中畜虫隐约可见,十分可人。大型虫管和牛角虫管的饲养对象是蝈蝈、油葫芦、蟋蟀等。一般置于窗前桌上。而小的虫管,则可随身材携带,非常方便。
  现在可以见到最早的虫管,属于明制。但虫管制作、使用、收藏的高峰当在清代。现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乾隆虫管,自然是管中极品了。现藏日本香川博物馆的清代虫管亦属清品。
  畜养鸣虫是一种民俗行为,那么收藏虫具即是一种文化现象。精美的虫具,无凝是一件中国特有的高级工艺美术品,并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watermark]
发表于 2004-12-1 00:0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虫具概说!!!

顶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 11: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虫具概说!!!

下面引用由DJ小志2004/12/01 00:04am 发表的内容:
顶了
谢谢朋友鼓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1 13: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虫具概说!!!

精辟  有学了几招~  三克油  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 13:3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虫具概说!!!

下面引用由拿鸟喂虫2004/12/01 01:09pm 发表的内容:
精辟  有学了几招~  三克油  呵呵~
谢谢,互相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5 19:3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虫具概说!!!

顶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9 21:0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虫具概说!!!

下面引用由霸柳飞雪2004/12/05 07:31pm 发表的内容:
顶了
多谢朋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秋的悄然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4-12-9 21:2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9 21:5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虫具概说!!!

下面引用由秋的悄然2004/12/09 09:25pm 发表的内容:
      拜读了以上文章,感觉自己不懂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小小的虫儿养起来也有这
么多的学问和讲究,真正是佩服八老啊!
多谢秋的悄然鼓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19 21:3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虫具概说!!!

个人感觉目前市场能买到的盒具创新不够,材质也局限于几种,不知市面能否买到全套制盒器具以资DIY者的乐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青鸟网-青鸟论坛,青鸟文化艺术,花鸟鱼虫,花鸟交易,花鸟图片,综合文化尽在青鸟网 ( 黔ICP备11000405号 )

GMT+8, 2024-11-21 23:23 , Processed in 0.03654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