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2-19 13: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伊甸鸟园于2013-02-18 15:57发表的:
楼主思考得很深入了。
多年前我在论坛上也关于红眼的问题谈过一些理论,现在搜索不到那么久远了,大致来说,楼主的观点已经比大多数人考虑的深和广了。
我之前也很认同“剂量补偿效应”。红眼不是一个简单定性的质量性状(是或非),而是一个复杂的趋近于线性的数量性状(红眼的颜色深浅不一就是证明之一)。
另外,我想指出或者说提醒的是:
第一,之所以许多遗传理论在哺乳动物XY染色体核型中更容易验证,在禽鸟类ZW核型中鲜有,是因为哺乳类相对更加进化,遗传物质更加特化,简单说就是各司其职,职责清晰,表现为染色体相对清晰,在生殖细胞减数分裂时的配对也容易观察,更有利于作基因分析等研究;而禽类的染色体除了我们熟悉的常染色体和ZW性染色体之外,还有大量细小染色体,虽然其遗传效应和遗传机制和常染色体大致相近,但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大部分禽鸟的细小染色体甚至连到底有几对还没分析清楚,更不要说弄明白里面有几对是参与常染色体功能的、有几对是参与性遗传功能的,对于其具体功能更是知之甚少。这样的话,完全用哺乳动物的遗传理论来套用禽类的红眼遗传分析,虽然大部分只要将XY换成ZW,以及将性别颠倒一下之外,势必定会出现一些暂时不能完全被理论所覆盖的特殊情况出现。
....... 这好像是伊甸鸟园朋友第一次和我交流,不胜荣幸。
朋友说的那个红眼理论帖我看过,且看过多遍。我甚至还手抄了帖中的一些主要观点和内容。从朋友对红眼成因的论述可以看出,朋友的生物学知识底蕴非常深厚。但我不知朋友的红眼鸟养殖经验如何?
既然朋友肯把自己的观点拿出来和我交流,而且我也深知你、我二人对红眼的认识有所偏差,那我也就顾不上推辞了,也大胆的谈谈我的观点。
朋友不认为有红眼基因,但我认为有红眼基因!而且我认为红眼是Z性染色体非等位区段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梢懂一点遗传学知识且又养殖红眼鸟的朋友都清楚地知道,红眼的遗传有非常明确的伴性遗传特征,这是事实。如果说这个事实不能说明红眼是基因控制的性状。恐怕饲养红眼睛鸟的人没几个会认同。当然我也曾说过,不排除有常染色体基因参与调控眼色基因的表达;也有可能在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基因表达受抑时,由细胞质基因补偿表达。但红眼的基因属性应该是可以确定的。我们总不能说黑眼有基因属性,而与之对应的红眼就没有基因属性,而仅仅只是眼色的色素表达受抑吧?
根据我对红眼眼色以及对红眼遗传的认识和理解,红眼不仅是Z性染色体非等位区段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而且红眼基因还是羽色基因中的黑羽色基因的隐性上位基因。红眼基因对黑羽色基因有至少三种作用:第一、红眼基因有完全抑制黑羽色基因表达的功能;第二,红眼基因有部分抑制黑羽色基因表达的功能;第三,在特定的条件下,红眼基因有致使黑羽色基因变性的功能,也就是说红眼基因可以致使黑羽色基因发生突变(这也是我目前正在重点研究的课题)。
我不知道在遗传学上数量性状是如何定义的?我的理解是:核内基因(也就是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应该属于质量性状的范畴;而核外基因(细胞质基因)控制的性状才属于数量性状。我个人认为:眼色属于Z性染色体非等位区段上的基因(核内基因)控制的性状,因此应该属于质量性状的范畴。当然也不排除在核內基因受抑不能表达时,眼色由常染色体基因或核外(细胞质)基因补偿表达的可能性,但从本质上来说还应是属于质量性状。
用伴性遗传理论再加上红眼基因的特殊遗传观点,可以很清晰、也比较圆满地解读红眼性状在红眼睛鸟繁育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遗传现象及特征。而用数量性状的理论绝做不到这一点。说实话,我也曾用数量性状的观点来试着解释红眼的遗传现象,结果却使我更茫然。
我在主题帖中也说过,眼色红度的表达可能有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红眼基因所在位点不同而表达有异;其它基因的因素影响;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可能,就是红眼色基因和其对应的色素酶基因的匹配程度不同而导致。
关于红眼近视的问题,我以为:主要是跟眼球内表达视力功能的生物物理结构有关,换句话说,就是与控制眼球内表达视力功能的物理结构相关的基因表达有关。而与色素的表达力(数量关系)关系不是太大。
另外我只知道有核内基因和核外基因。核内基因主要指染色体基因(包括常染色体基因和性染色体基因),核外基因主要是指细胞质基因。但对于细小染色体的概念从未听说过,朋友能否介绍的详细一点。
很愿意和朋友进行不带个人成见色彩的、诚恳的交流。观点不同不要紧,胸怀坦荡最重要。不勉强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客观看待对方意见,应该是我们共同的义务和责任。也是我的意愿。
谢谢朋友开诚布公的回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