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3-2-19 18:2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8楼武汉胡于2013-02-19 13:15发表的:
这好像是伊甸鸟园朋友第一次和我交流,不胜荣幸。
朋友说的那个红眼理论帖我看过,且看过多遍。我甚至还手抄了帖中的一些主要观点和内容。从朋友对红眼成因的论述可以看出,朋友的生物学知识底蕴非常深厚。但我不知朋友的红眼鸟养殖经验如何?
既然朋友肯把自己的观点拿出来和我交流,而且我也深知你、我二人对红眼的认识有所偏差,那我也就顾不上推辞了,也大胆的谈谈我的观点。
.......
呵呵,我仔细看了下楼主的主贴和回复,其实实在是没发现有什么意见不同的地方呀?我只是对主贴内容做了个补充而已,没有任何一点是对主贴观点的驳论呀。可能朋友未完全看明白我的表述,更可能是我没表达清楚。
在此略作解释:
红眼基因——我没有说过“没有红眼基因”,我说的是“没有专门的一个叫’红眼基因’的基因”。当然了,如果不是基因引起的,何来遗传学规律呢?如果不是基因控制的,我们又在瞎讨论些什么呢?呵呵。
但因为导致红眼的基因并不是在原有正常基因序列上多出来那么一段独立基因,而是由一系列的基因群的变化和互作引起的。这些基因群虽然分布在染色体不同的位点上,但却是联锁的基因(为什么是联锁的,我稍后会说)。为了帮助理解或简化论述,可以将染色体上(包括但不限于某段基因未活化、某个表达启动子处于沉寂状态、某段基因突变造成表达障碍、某段基因缺失等等)这些导致红眼的基因简单统称之为“红眼基因”,仅仅因为它们直接或间接造成了“红眼”的表现,而且也符合最基本的孟德尔遗传定律,在做遗传分析时可以简化很多。
因为这一组基因的协同联锁,共同作用,造成了同时对眼色、羽色、甚至嘴色、肤色、脚色等的影响,如果单单有一个所谓“红眼基因”,那绝对不会产生这么多连锁效应,就会出现深色鸟仍是红眼的现象,比如深烟灰芙蓉红眼睛、紫桂皮芙蓉红眼睛、正常羽色的金青红眼睛、灰珍珠鸟红眼睛、正常羽色的麻雀红眼睛等,实际这些情况基本上是不会出现的,或者说是极低概率事件。
朋友你的回复中也提到了:“红眼基因有完全抑制黑羽色基因表达的功能;第二,红眼基因有部分抑制黑羽色基因表达的功能;第三,在特定的条件下,红眼基因有致使黑羽色基因变性的功能”。其实这可以从一个侧面证明红眼是一个基因群联锁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狭义的一个所谓“红眼基因”造成的,这也正是我的观点原意,不是指红眼没有基因属性,而恰恰是有太多的我们还没研究透的基因属性。
在我们饲养繁殖的正常红眼鸟中,其遗传当然绝大部分是伴性遗传的,既然是伴性遗传,那无非主要就集中在Z染色体上咯,这不再我们需要讨论的范畴之内,因为这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期在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均尚未形成理论体系前就已经弄明白了。我也从未在观点中提出过异议。
当然后来科学家又逐渐发现禽鸟类细胞核内除了可辨识清楚的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之外,还有很多难以辨识的细小染色体(鸟类点状染色体较多,不易配对;哺乳动物染色体相对恒定,易配对),对其功能的研究资料相当的少,目前仅局限于数量的分析和主要指示基因的定位跟踪上,有兴趣的话可以追踪一下此类文献报道(可搜索一下关键词:微小染色体、细小染色体...),所以我的观点不是说造成红眼的基因不在Z染色体上,而是说要进一步把这些细小染色体的因素或者可能性考虑进去。因为即使是所谓的“特例”,背后必有其因,只是现有理论不足以覆盖到,或者我们的知识面还未扩展到而已,思维更发散一些总比局限纠结于某处要好一些吧。
而且我进一步的观点是,造成红眼的基因一定就在核内的染色体上,性染色体Z上为主,没研究透的核内细小染色体上也可能有,但与核外的遗传物质关系一定不大。因为红眼一旦出生,不会随环境、食物等外部条件变化而变化,相对个体还是稳定的,遗传也算是稳定的,所以一定是在染色体上,而不在核外遗传物质上。芙蓉鸟中辣椒红正与之相反,其来自于黑头红羽金翅雀的红色的基因未整合到染色体上,而仅存在于核外遗传物质上,很不稳定,故其红色和饲养环境、食物、育种情况都有很大关系,稍有偏差就会红色不保,所以老外称红芙蓉时一直是叫“红因子金丝雀”,而不叫“红基因金丝雀”;而红色鹦鹉的红基因就在染色体上,无论怎么养都是鲜艳的红色,遗传也稳定。)
另外,数量性状还是质量性状,对于这个基因所处的位置在哪里毫无关系,也就是与核内核外的无关。既然是性状,就是一种外在直观的表现,属于表型,比如人的寿命长短、高矮胖瘦、美丑善恶。
长,短,高,矮,胖,瘦,美,丑,善,恶......都是相比较而言的,就拿寿命举例吧,除了事故硬伤引起的突然非正常死亡外,大部分人的寿命长短理论值都和其本身的基因有关,是一个从0岁-200岁(理论值)的连续线性范围。如果大致分类的话,可以把0-50岁正常死亡的称之为短命,把80-200岁死亡的称之为长寿,中间51-79岁死亡的那段属于差不多一般般。这样的话,长寿、短命可以粗略看做是质量性状,即长和短的本质区别(好比黑眼和红眼的本质区别),但细分的话,在0-50岁里面不是还分长中短吗(好比黑眼中还有更黑一点的、偏灰色一点的、偏棕色一点的),在80-200岁里面不是也分长中短吗(好比红眼中红得深暗一点的、鲜红一点的、更清透鲜红一点的),在51-79岁里面不是照样也分长中短吗(好比深一点的葡萄眼、略浅一点的暗红眼),这就是基本的数量性状。而80-200岁里面即使再细分的如何清除,始终比0-50岁的和51-79岁的长寿(好比红眼始终是红眼,肯定比黑眼和暗红眼明显,而暗红眼始终也是有别于红眼和黑眼的)。简单的说,我们日常所看到的大部分表现型性状都是一个连续的数量性状,但为便于分析,可以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形成一个相对而言的质量性状,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是同时存在的,看的角度不同而已,质量性状从本质上来说是数量性状的一个分类。
最后,关于先天近视的主因,你说的没错,可能我是没说清楚。正因为造成红眼的基因非简单的一个狭义“基因”,而是一个基因群的联锁,故其中某个基因缺失或突变同时造成了色素不能合成、虹膜变透明显示出红眼性状,那与其联锁的基因也可能会附带影响视觉功能的物理结构(立体视觉、动态视觉、视觉敏度等),就会造成此部分红眼鸟视觉有问题,就和联锁影响羽毛颜色一样,深色羽毛色素基因受到抑制。在这里,我没把色素和近视直接挂钩,只是说明了其基因上有联锁的作用,色素和近视是无太大关系,但连锁基因的作用导致了视力出现问题。顺便补充一下,色素虽和近视(光学聚焦原理)无太大关系,但和视觉效果有很大关系,比如对色彩的反应,对光线强弱的反应,对特殊光谱的识别等有很大关系。我之前说的是一部分红眼鸟视力有问题,而且说的是“感觉像近视眼一样”,这是我们对其作出的表现的一种主观感觉,感觉那鸟和近视眼一样,不代表就是近视眼,可能是其他视觉问题造成的视物障碍,很有可能是立体视觉有问题而不是近视。而且其他看似没“近视眼”现象的红眼鸟也未必真就没问题,可能是色盲、色弱、无法辨别特殊光谱(这一点在原始种群上,尤其在野外生存时极其重要,而且一旦出问题足以致命)。
好了,这也仍然是我一厢情愿的观点,既不和楼主的观点相悖,也不和楼主的观点相重,好比两个圈,既有交集,又有各自的引申,互相补充,引发思考,哪怕是对一个知识点有那么一点点的推动也是好事。楼主也是爱学习、勤思考、善表达、愿分享之人,在学术上大有研究,观点鲜明,推敲严谨,实属人才不可多得啊,久仰,幸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