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6804|回复: 47

斗鹌鹑——随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26 17:5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斗鹌鹑”亦作“鬭鵪鶉”。一种博戏。相传始于 唐 代, 玄宗 时 西凉 人进献鹌鹑,能随金鼓节奏争斗,宫中养以为戏。后即流行民间。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一》:“ 江 北有鬭鵪鶉,其鸟小而驯,出入怀袖,视鬭鸡又似近雅。” 清 葛元煦 《沪游杂记》十一:“ 沪 人霜降后喜鬭鵪鶉,畜养者以绣囊悬胸前,美其名曰冬兴将军……鬭时,贴标头分筹马,每鬭一次谓之一圈。”

斗鹌鹑是乡间老汉们的娱乐,他们秋后逮了野鹌鹑,选其中雄性健壮者,单养单驯,平日里将鹌鹑装在一个精制布袋中,掖在腰带上,无事就掏出来拿在手中,把身捋腿,肥则减食,瘦则加料,以半膘为佳,并且每两天洗一回温水澡,使它骨肉结实。

在斗鹌鹑时忌人声嘈杂,忌物影晃动。以笸箩为赛场,贴近撕咬,见血尤其激烈,直斗得败者耷拉着翅膀向胜者腹下钻才算胜负分明。

现如今很多人想不到在菜市场的禽畜区,人们常常能看见一笼又一笼地叠砌在一起。鹌鹑鸟挤在一起,忽而在脚下觅一点食,忽而目光呆滞地看看买菜的人群,那种漫不经心的神态,很难使人能想到它们曾是皇宫中的宠物,是斗场上的“精灵”;更使人难以想象:有人为了玩赏鹌鹑,连江山社稷的安危问题都抛到脑后去了!
 
牋牋牋牋古人的闲情逸致,确实让今人大开眼界。如鹌鹑,在菜市场的禽畜区,人们常常能看见一笼又一笼地叠砌在一起。鹌鹑鸟挤在一起,忽而在脚下觅一点食,忽而目光呆滞地看看买菜的人群,那种漫不经心的神态,很难使人能想到它们曾是皇宫中的宠物,是赌场上的“精灵”;更使人难以想象:有人为了玩赏鹌鹑,连江山社稷的安危问题都抛到脑后去了!鹌鹑——如今的“盘中餐”,能不能再度走向辉煌的舞台?这实在是很难料定的事。
牋牋牋牋唐玄宗倡导的时尚
牋牋牋牋中国历史上最早完整的斗鹌鹑记录,应当数唐玄宗时期。文献记载称,唐玄宗特别喜欢斗鸡跑马,这一嗜好成为边境少数民族“公关”的切入点——西凉人为了投其所好,向他进献了一批训练有素的小鹌鹑。说来确实有趣,几乎所有的小鸟,天性都害怕与人接近,可惟独鹌鹑不太怕人,而且还喜欢与人作伴,也颇听人的驯教。西凉人送的这批鹌鹑更为奇特:它们能按照锣鼓的节奏,忽而向前进攻,忽而后退防守,“两军对垒”,争斗有序,十分壮观。唐玄宗见了,非常高兴,下令宫中好好饲养,好好训练。由此,畜养鹌鹑成为一时时尚。
牋牋牋牋到了宋朝,这种风尚由皇宫走向街坊。南宋时杭州市的“宽阔处”,有人卖与真人差不多高的门神,有人卖钟馗像,有踢球的,也有斗鹌鹑的。值得注意的是,那时艺人在街头斗鹌鹑,已经是一种表演,艺人是靠这种表演谋生的。
牋牋牋牋吴三桂的嗜好
牋牋牋牋明末清初,江苏高邮出了个有名的武举人,名叫吴三桂。明朝末期,他作为辽东总兵,负责镇守山海关。李自成攻进北京后,派人送去招降书,想让他归顺。结果,吴三桂不仅没有投降,反而投奔了关外的满族人,引领清兵入关。满族首领封他为“**”,利用他攻打陕西、四川的农民军。然后,又命令他攻打云南,取代了世代镇守云南的沐(英)氏家族。这个手握重兵、割据一方的吴三桂,在康熙十二年(1673)称“周王”,五年后称帝,充分暴露出他的喜怒无常。就这样一个人,他对鹌鹑戏的喜好,几乎成了“名垂千古”的笑话。
牋牋牋牋吴三桂特别喜欢斗鹌鹑,对自己斗鹌鹑时的气度神态都十分满意,因此,他吩咐手下找来最优秀的画家,将他斗鹌鹑时的场面“写生”下来,以作观赏纪念,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吴三桂斗鹌鹑小像》。画成之后,有人题诗道:“窄帽将军奕有神,闲携小卒玩鹌鹑。风流毕竟输丘壑,斗蟀堂前拥美人。”此诗道出了斗鹌鹑的场所,实际上就在斗蟋蟀的地方,将一个堂堂将军带着侍从小卒,拥着美人斗鹌鹑的情形,描述得淋漓尽致。这幅画,后来成了大家收藏的珍品,最终被清朝内务府收藏,价值之昂贵,自是不言而喻。
牋牋牋牋大江南北的赌博
牋牋牋牋皇宫及大臣的“带头作用”,其效应向来是不可低估的。自唐至清,达官贵人的身先士卒,便酿成一种风气,并迅速吹向民间。清朝时的北京,一些膏粱子弟沉湎于斗鹌鹑的赌博,一局下来,输赢逾千金。有了这样的市场,饲养鹌鹑犹如现在人养宠物狗,炎炎夏日,膏粱子弟将鹌鹑安置在阴凉的雕花木笼里;寒冷的冬天,鹌鹑被收藏在锦绣的布囊里。捧着鹌鹑的纤纤细爪,小心翼翼,夜以继日,毫不知倦。只有养好了鹌鹑,才有可能在赌场上胜出。
牋牋牋牋在苏州和扬州一带,利用斗鹌鹑赌博的人更多,因此,畜养鹌鹑也更为讲究。每年霜降之后,鹌鹑养得膘肥体壮,竞技状况达到最佳状态。这时候,斗鹌鹑的赌博大戏正式开场。赌博的规则,与斗蟋蟀相似:每人身边一个花盆,花盆内为10枝花——相当于现在的“码子”;只要一家输完这10枝花,就意味着输了一贯,付完后,重新开局。如果庄家赢了,每次收取赌注的20%。每斗一次,名曰“一圈”;每次相斗,都要闹到昏天暗地。这样一来,喜好者就更加看重畜养鹌鹑了,装鹌鹑的小布袋都十分精致,华彩纷呈。冬天,为了防止寒冷,有人就用昂贵的皮套,将鹌鹑包着,放入衣袖中,既可以斗,也是一种消遣。
牋牋牋牋上海人也玩得执着,明确将身上无斑的叫作“鹌”,身上有斑的叫作“鹑”,鹌鹑被装在锦绣的布囊中,悬挂在胸前——玩“开心”。
牋牋牋牋广东番禺一带,盛产角斗的鹌鹑,售价昂贵,斗鹌鹑的人,大多都来此地选购。当地人将“恢恢天网”张在田野里,放出家狗,让它们在田里一阵狂奔,将隐藏在田间的鹌鹑一一惊起,最终粘在网上,活活被捉。其中麻翅膀、黑爪子、两腿细高的,就是雄鹌鹑;黄眼睛、红嘴巴、两腿矮短的,就是雌鹌鹑。相斗之前,专门安排两个小孩,左手握一只雄鸟,右手握一只雌鸟。对方放出雄鸟,则以雄鸟相对;放出雌鸟,则以雌鸟相对。不斗时,就将鹌鹑放进布袋,让它们养精蓄锐。当参赌人都已下注,养鸟人便以喷香的粟米引出鹌鹑,用手抚摸它们颈项上的毛,让双方试着靠近,直到引逗得两只鹌鹑忍无可忍,愤怒向前,嘴爪齐上,直打得血洒疆场。获胜的一方,能得到主人的美食奖赏。
 楼主| 发表于 2013-2-26 17:5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鹌鹑简称鹑,《诗经·国风》中已有“鹑之奔奔”的句子。旧说鹌毛色黑,为鼠所化;鹑毛有斑,为黄鱼、虾蟆所化。这虽不足信,也表明先民很早就注意到这种其貌不扬但英勇善斗的鸟了。
  清人陈淏子《花镜·养禽鸟法·鹌鹑》云:
  鹌鹑一名罗鹑,一名早秋,田泽小鸟也。头小尾秃,羽多苍黑色。无斑者为鹌,有斑者为鹑。雄足高,睢足卑。又有丹鹑、白鹑、锦鹑之异。每处于畎亩之间,或芦苇之内,夜则群飞,昼则草伏。有常匹而无常居,随地而安,故俗又名鴳鹑。山东最多。人可以声呼而取之。凡鸟性畏人,惟鹑性喜近人。诸禽斗则尾竦,独鹑竦其足而舒其翼。人多畜之使斗,有鸡之雄,颇足戏玩。
  “鹑戏”即斗鹌鹑的游戏。相传唐玄宗喜欢斗鸡走马,西凉人投其所好,进献鹌鹑,能随金鼓节奏进退争斗。宫中养以为戏,一时成为风尚。
  后蜀花蕊夫人在《宫词》中,写有“安排竹栅与笆篱,养得新生鹑鸽儿;宣受内家专喂饲,花毛闲着怎皆知”的句子。可知在后蜀宫中,有专人饲养鹌鹑。鹌鹑的毛色一无可观,饲养它一定是为了使之相斗了。五代时期的“花蕊夫人”,前后有两人。五代十国时,四川先后建立了前蜀、后蜀,但青史留名、广为传诵的不是皇帝,也不是文臣武将,而是两位花蕊夫人。“花蕊夫人”先得名于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妃子徐氏,成都人,宫号为花蕊夫人,后封顺圣太后。当时,她们两姐妹都得到王建的宠爱。大徐妃为王建生下一个儿子王衍,后被立为皇太子。王建当上皇帝后不久去世,王衍当上皇帝后荒嬉无度,对吃喝玩乐十分在行。而大、小徐妃更是结交宦官卖官鬻爵,弄得不成体统,后唐庄宗乘机灭掉前蜀,可见这位花蕊夫人是不值得称道的。另一位花蕊夫人,是后蜀后主孟昶的费贵妃,一个歌妓出身的贵妃。费贵妃,青城人,也号花蕊夫人。世传《花蕊夫人宫词》百篇,都是孟昶妃所作。孟昶是个非常懂得享乐的人,他广征蜀地美女以充后宫,妃嫔之外另有十二等级,其中最宠爱的是“花蕊夫人”费贵妃。花蕊夫人最爱牡丹花和红桅子花,于是孟昶命官民人家大量种植牡丹,并说,洛阳牡丹甲天下,今后必使成都牡丹甲洛阳。他不借派人前往各地选购优良品种,在宫中开辟“牡丹苑”,孟昶除与花蕊夫人日夜盘桓花下之外,更召集群臣,开筵大赏牡丹。红栀子花据说是道士申天师所献,只有种子两粒,花色斑红,花瓣六出,清香袭人。由于难得,便有人摹仿那花的样式画在团扇上,竟相习成风,称为“芙蓉”,“芙蓉城”因此而得名。在这种风气之下,“养得新生鹑鸽儿”是很自然的。
  至迟到宋代,养斗鹌鹑已成为民间普遍流行的娱乐项目。《都城纪胜》记云:“有专为棚头,又谓之习闲,凡擎鹰、架鹞、调鹁鸽、养鹌鹑、斗鸡、赌博、落生之类。”《西湖老人繁胜录》记云:“宽阔处踢球、放胡哮、斗鹌鹑,卖等身门神、金漆桃符板、钟馗、财门。”此时,养斗鹌鹑不再是一项自娱的游戏,而是百戏、杂技艺人藉以谋生的一种技艺了。
  宋元时期斗鹌鹑广泛流行民间的一个旁证,是当时的曲艺家们根据斗鹌鹑的激烈场面,创作了名为[斗鹌鹑]的音乐曲牌。如果斗鹌鹑的技艺不高超、不精彩,怎么会激起艺术家的灵感呢?
  明人也喜欢斗鹌鹑。明末吴三桂不但酷爱此戏,还让人把他斗鹌鹑的情景绘成图画。此画至清代犹存于世,并为内库收藏。何刚德《春明梦录》说:“南薰殿茶库,所藏字画尤多可观……又有吴三桂斗鹌鹑小像,皆特色也。”何刚德又在《话梦集》卷上咏此像:
  窄帽将军奕有神,闲携小卒玩鹌鹑。
  风流毕竟输秋壑,斗蟀堂前拥美人。
  注云:“《吴三桂斗鹌鹑小像》”。诗中将吴三桂斗鹌鹑的故事,与贾似道斗蟋蟀的故事相提并论,颇堪玩味。吴三桂,明清之际高邮人,原籍辽东。武举出身,以父荫袭军官。明末任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驻防山海关。李自成攻克北京后,招他归降。他引清兵入关,受封为平西王。又为清兵先驱,攻打陕西、四川的农民军。后来会同多尼等,进攻云南,杀南明永历皇帝。他奉清朝之命,镇守云南,手握重兵,形成割据势力。康熙十二年(1673),吴三桂自称周王,十七年(1678)称帝,不久病死。吴三桂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人,鹌鹑和美人都只是他的掌上玩物罢了。不过,中国历代都有贾似道似的宠爱动物的官僚,也是一道特殊的风景。
  清代斗鹌鹑之风最盛。北人、南人、皆以鹑戏为乐。
  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九月》有《斗鹌鹑》条写京城风俗:“膏粱子弟好斗鹌鹑,千金用胜。夏日则贮以雕笼,冬日则盛以锦橐,饲以玉粟,捧以纤手,夜以继日,毫不知倦。”
  董伟业《扬州竹枝词》咏扬州风俗:“蟋蟀势穷何处使?鹌鹑场上看输赢。”又,王锦云《扬州忆》亦咏扬州风俗:“把就鹌鹑邀客斗,教成鹦鹉作人言。”
  顾禄《清嘉录》卷九有《斗鹌鹑》条写苏州风俗:“霜降后,斗鹌鹑角胜。标头一如斗蟋蟀之制,以十枝花为一盆,负则纳钱一贯二百。若胜,则主家什二而取。每斗一次,谓之一圈。斗必昏夜,至是畜养之徒,彩缯作袋,严寒则或有用皮套,把于袖中,以为消遣。”
  葛元煦《沪游杂记》卷二有《斗鹌鹑》条写上海风俗:“沪人霜降后喜斗鹌鹑,畜养者以绣囊悬胸前,美其名曰‘冬兴将军’。斗时贴标头分筹马,每斗一次,谓之一圈。按无斑为鹌,有斑为鹑,形状相似,多产沪上田间。”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十也有《鹌鹑》条写广州风俗:“番禺狮子里多鹌鹑,其价颇贵。斗者率以此为良,张网田中,以犬惊而得之。其麻翼、黑爪而足高者雄也,黄眼、赤嘴而足卑者雌也。其夫斗也,使童子左握其雄,右握其雌,时时在掌,出入不离;又处之以囊,以盛其气,沃之于水,以去其肥。其将斗也,则注以金钱,诱以香粟,拂其项毛,两两迫促,于是奋怒而前,爪句喙合,洒血淋漓,尚相抵触。斗之既酣,胜者与禄。此戏传自岭内,今广人皆以此为事。”
  根据上引诸书,可见有清一代,鹑戏风行南北。而北京的“千金角胜”,扬州的“看输赢”,苏州的“纳钱一贯二百”,上海的“贴标头分筹马”,广州的“其将斗也则注以金钱”,都表明当时的斗鹌鹑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同时也是一种赌博。这样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清朝政府曾经禁止“畜养鹌鹑”,如《清世宗实录》卷七九记载雍正皇帝的话说:“……京城禁止宰牛、斗鸡,及畜养鹌鹑等事,而无赖之辈则于通州、天津地方,仍敢擅宰耕牛,私开斗局。”此处“斗局”,指那些以斗鸡、斗鹌鹑为赌博手段的赌场。
  斗鹌鹑通常都是在一个圈里进行,圈用髹漆的木板制成,或用柳枝编成。双方同时把斗鹑放入圈中,于是两只鹌鹑先振翮盘旋,寻找战机,然后突然发动攻击,争啄扑打。清人颜光敏在《斗鹑行》中这样描绘斗鹑场面的激烈:“两鹑出囊已脱手,盛怒似欲寻干戈。朱目绀趾岂得辨,疾如激水旋以涡。”清人李绿园在《歧路灯》第三十三回里,更细致地描写了斗鹑的情景:
  只见四五个人,在亮窗下围着一张桌子看斗鹌鹑。桌上一领细毛茜毡,一个漆髹的大圈,内中两个鹌鹑正咬的热闹。……只见一个渐渐敌挡不住,一翅儿飞到圈外。那戏子连忙将自己的拢在手内。只见那少年满面飞红,把飞出来的鹌鹑绰在手内,向地下一摔,摔的脑浆迸流,成了一个羽毛饼儿。
  在《歧路灯》这一回中,还有这样一句话:“从西过道走闪屏后进来罢,怕影飞了鹌鹑。”这是斗鹌鹑的规矩,即:当鹑戏正在进行时,忌人乱走乱动。其道理,如徐珂《清稗类钞·赌博类》所说:“鹑胆最小,斗时所最忌者,旁有物影摇动,则必疑为鹰隼,惊惧而匿。不独临场即输,且日后亦费多方调养,始能振其雄气。”
  另外有一本名叫《蜨阶外史》的书上,也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斗鹌鹑故事。当时有一个住在武清蔡村兴善寺中的和尚,名叫鸿僧。他非常喜欢斗鹌鹑,蓄养的鹌鹑数以万计。后来他得到了一只玉鹑,长颈短尾,纯洁如雪,就像一只小鹤一样。它十分擅长搏击,飞起来有三四尺高,每次搏击时都能十分准确地击中敌手,因此附近没有一只鹌鹑能战胜它。后来邻村的山西商人得到了一只黑鹑,毛色纯黑,短小精悍。当它与其他鹌鹑相斗时,两个翅膀伏在地上,就如燕子掠水一般。它的嘴硬得像锥子一样,啄时令对手无法逃避。村人对玉鹑和黑鹑都非常喜爱,将它们称之为“天龙”和“地虎”。鸿僧与商人也因为两只鹌鹑而结为好友,并约定两鹑永不相斗。不料,后来由于误会,这两只鹌鹑不得不互相争斗起来。只见玉鹑怒视以待,黑鹑两翼伏地,双方斗得天昏地暗。到后来,甚至连各自的身体都无法辨清,只看见黑白两个影子飞快地一来一往,扭成一团。这时旁边围观之人无数,大家屏住呼吸,紧张至极,都认为是看到了一场从未见过的好戏。玉鹑身上已受了数十处伤,血浸透了羽毛,它张开双翼拖到地下,学着黑鹑的样子,眼看就要败下阵来。但只见它突然跃起五尺,猛朝黑鹑啄去,黑鹑遭此一击,魂飞魄散,只得垂翅逃走。商人见后非常气愤,拔出刀来要与和尚拼命,经过鸿僧的解释,总算结束了这场纠纷。后来鸿僧一直与玉鹑相依为命,直至鸿僧圆寂的那一天,玉鹑也在他手中死去。这个故事生动地描写了斗鹌鹑时激烈、惨壮的场面,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盛行的斗鹌鹑风气。
  关于鹌鹑的著作,今传《鹌鹑谱》、《鹌鹑论》二种,均为古人所撰。
  《鹌鹑谱》分“原始”、“相法”、“合相名目”、“不斗劣相”、“杂名目”、“养饲各法”(内含养法、洗法、饲法、把法、斗法、调法、笼法、杂法)、“养斗宜忌”等部分。书中提到鹌鹑的名目,有丹山凤、五色鸾、赤绒豹、玉麒麟、锦毛虎、生铁牛等数十种。作者认为选材最重要:“上相名鹌,片林一艺,皆要识者辨出,方可用意饲养,庶不负真材也,故以鉴赏家为第一。”有了好鹌鹑,还得好好调教才能成材:“鹌最宜调,若得老手惯家调之,方能驯熟。上相名鹑,必敦请善调者付之。”这都是经验之谈。
  《鹌鹑论》的内容包括“蓄骚法”、“斗势”、“笼养法”、“出笼调训法”、“回法”、“四要”、“四不斗”、“三贵相”、“四大斗”、“色”、“声”、“头”、“脸”、“眉”、“冠”、“鼻”、“嘴”、“眼”、“须”、“颈”、“颔”、“弦”、“嗉”、“腿脚”、“边毛”、“翅”、“背”、“胸膛”、“腹”、“尾”、“毛”、“骨”、“鹑品”等。其中的论述,多从实践中来。例如说调教鹌鹑之法云:“平日蓄驭,先以极弱鹑与之斗数嘴,以壮其胆,方喂以食。或以鹑皮包谷,令鹑咬破得谷,然后喂饱。或初以纸一层包谷,微露其谷,令鹑咬破喂之。次以棉纸三层包谷,令咬破喂之,如此则其嘴必狠。”这些训练方法都是符合科学道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6 18: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斗鹌鹑
  
  鸟类动物体形一般较小,但是其性情却也十分凶猛,善争好斗的鸟类不计其数,例如八哥、画眉、鹪鹩、鹌鹑等都十分喜好相斗,因此中国古代斗鸟游戏也一直十分盛行。江南地区多以八哥、画眉为斗赛之鸟。其方式有两种:一是将两只鸟放进中间有隔的大鸟笼内,使之隔笼而斗。几个回合斗下来,胜者高声啼叫,败者则落荒而逃。二是将两只鸟放进没有隔的大鸟笼内,使之混在一起追逐相斗。这种斗鸟法较前一种激烈,往往会斗得羽毛脱落,头破血流,甚至有的鸟会被斗得当场死去。
  
  在中国古代斗鸟游戏中,影响最大的是斗鹌鹑。斗鹌鹑也叫“斗鹑”、“冬兴”,相传始于唐代。据近人徐珂《清稗类钞》记载,唐玄宗时,西凉人进献鹌鹑,能随金鼓节奏争斗,宫中养以为戏。此风一直到清代仍然盛行于北京和其他各地。据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载:“膏粱子弟好斗鹌鹑,千金角胜。”成书于光绪年间的《川沙厅志》也载称:“每于秋末冬初斗鹌鹑,曰‘冬兴’,又曰‘鹌鹑圈’。良家子弟,由此废时失业。”而在上海,“霜降后喜斗鹌鹑……斗时,贴标头分筹马,每斗一次谓之一圈”(见葛元煦《沪游杂记》)。斗鹌鹑竟以“千金角胜”,并使“良家子弟,由此废时失业”,可见这种风气在当时影响很大。
  清代有一本名叫《蝶阶外史》的书上,曾经记载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斗鹌鹑故事。当时有一个住在武清蔡村兴善寺中的和尚,名叫鸿僧。他非常喜欢斗鹌鹑,蓄养的鹌鹑数以万计。后来他得到了一只玉鹑,长颈短尾,纯洁如雪,就像一只小鹤一样。它十分擅长搏击,飞起来有三四尺高,每次搏击时都能十分准确地击中敌手,因此附近地区没有一只鹌鹑能战胜它。后来邻村的西贾得到了一只黑鹑,毛色纯黑,短小精悍,当它与其他鹌鹑相斗时,两个翅膀伏在地上,就如燕子掠水一般。它的嘴硬得像锥子一样,啄时令对手无法逃躲。村人对玉鹑和黑鹑都非常喜爱,将它们称之为天龙和地虎,鸿僧与西贾也因为两只鹌鹑而结为好友,并约定两鹑永不相斗。不料有一次因为误会,这两只鹌鹑不得不互相争斗起来。后来黑鹑落败,西贾见后非常气愤,拔出刀来要与鸿僧拼命,经过鸿僧的解释,总算结束了这场纠纷。后来鸿僧一直与玉鹑相依为命,直至鸿僧圆寂的那一天,玉鹑也在他手中死去。这个故事极其生动地描写了斗鹌鹑时激烈、惨壮的场面,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那种盛行的斗鹌鹑风气。
  古人在进行斗鹌鹑游戏时,有一系列特定的规矩。例如在北方地区,参加竞斗的鹌鹑一般都被放置在一个藤条编的长方形簸栏里,双方主人分别蹲在簸栏两侧,各人在地上丢下三五粒谷子,同时以手掌遮掩不让对方看到。鹌鹑吃了谷子后,又继续寻食,遇上对方的鹌鹑,于是便厮斗起来。鹌鹑相斗时一般都是痛啄对方的头部或颈部,同时发出咕咕的叫声,通常三五分钟即可分出胜负。如果其中一只斗了一会儿后突然逃走,或者被另一只追得四处乱飞,便算认输。此时游戏者立即“叫停”,并将一些谷粒撒在簸栏里,然后由双方主人分别将它们挡住,这样鹌鹑就会停止厮斗,低下头去啄米了。在一旁观看斗鹌鹑的人,可以蹲,可以站,可以坐,但是不管采取什么姿势,都不能移动换位,或者是举手搔痒,否则就要被逐出场外,或者挨一顿骂。因为每一个动作都有可能把打斗中的鹌鹑吓跑。斗鹌鹑的时间一般都是在早晨,因为早晨鹌鹑肚子饿,故斗起来特别凶狠。斗鹌鹑的日期和地点一般也都是事先约定的。参加竞斗的双方主人要事先对时间、地点等问题进行商量,有的还要签订协议,以免以后发生纠纷。当地驯养鹌鹑也有许多方式。训练的方式称为“把”,即将鹌鹑的两腿夹在人的两指之间,使其双爪悬空,无法蹬跃,再将其颈部夹在虎口间。如此天天训练几次,鹌鹑便可服从主人的命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6 18: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斗鹌鹑——旧时鹌鹑圈
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6 18: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斗鹌鹑——旧时鹌鹑圈
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6 18: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斗鹌鹑——旧时鹌鹑圈
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6 18: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斗鹌鹑——旧时鹌鹑圈
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6 18: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斗鹌鹑——明宣宗朱瞻基观斗鹌鹑图
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6 18: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朱瞻基斗鹌鹑》轴(见左图),明,绢本,设色,纵67厘米,横71厘米。
  图中所绘为明宣宗朱瞻基在御园观看斗鹌鹑的场景。画面上朱瞻基居中端坐,周围有宦官、侍从和童仆侍奉。方桌上置一圆形围挡,两名宦官正在斗弄圈中的鹌鹑,旁边的侍从捧着笼子,其中是备用的鹌鹑。民间游戏以“斗蟋蟀”、“斗鸡”比较常见,此图别开生面地让后人见识了明代“斗鹌鹑”的情景。实际上朱瞻基最爱好的也是斗蟋蟀,其热衷的程度甚至让他得了个“促织(蟋蟀的别称)天子”的称号。


此图是对明代帝王宫廷生活的写实描绘。明代宫廷的纪实题材绘画留存并不很多,主角为宣宗朱瞻基的还有表现其出行游猎的《行乐图》和表现宫廷文体活动的《宫中行乐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6 18: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观斗》-周树人
我们中国人总喜欢说自己爱和平,但其实,是爱斗争的,爱看别的东西斗争,也爱看自己们斗争。

  最普通的是斗鸡,斗蟋蟀,南方有斗黄头鸟,斗画眉鸟,北方有斗鹌鹑,一群闲人们围着呆看,还因此赌输赢。古时候有斗鱼,现在变把戏的会使跳蚤打架。看今年的《东方杂志》〔2〕,才知道金华又有斗牛,不过和西班牙却两样的,西班牙是人和牛斗,我们是使牛和牛斗。

  任他们斗争着,自己不与斗,只是看。

  军阀们只管自己斗争着,人民不与闻,只是看。

  然而军阀们也不是自己亲身在斗争,是使兵士们相斗争,所以频年恶战,而头儿个个终于是好好的,忽而误会消释了,忽而杯酒言欢了,忽而共同御侮了,忽而立誓报国了,忽而……。不消说,忽而自然不免又打起来了。

  然而人民一任他们玩把戏,只是看。

  但我们的斗士,只有对于外敌却是两样的:近的,是“不抵抗”,远的,是“负弩前驱”〔3〕云。

  “不抵抗”在字面上已经说得明明白白。“负弩前驱”呢,弩机的制度早已失传了,必须待考古学家研究出来,制造起来,然后能够负,然后能够前驱。

  还是留着国产的兵士和现买的军火,自己斗争下去罢。中国的人口多得很,暂时总有一些孑遗在看着的。但自然,倘要这样,则对于外敌,就一定非“爱和平”〔4〕不可。一月二十四日。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三年一月三十一日上海《申报·自由谈》,署名何家干。

  〔2〕《东方杂志》综合性刊物,一九○四年三月在上海创刊,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停刊,商务印书馆出版。一九三三年一月十六日该刊第三十卷第二号,曾刊载浙江婺州斗牛照片数帧,题为《中国之斗牛》。

  〔3〕“负弩前驱”语见《逸周书》:“武王伐纣,散宜生、闳天负弩前驱。”当时国民党政府对日本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每当日军进攻,中国驻守军队大都奉命后退,如一九三三年一月三日日军进攻山海关时,当地驻军在四小时后即放弃要塞,不战而退。但远离前线的大小军阀却常故作姿态,扬言“抗日”,如山海关沦陷后,在四川参加军阀混战和“剿匪”反共的田颂尧于一月二十日发通电说:“准备为国效命,候中央明令,即负弩前驱。”

  〔4〕“爱和平”当时国民党当局经常以“爱和平”这类论调掩盖其投降卖国政策,如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九月二十二日在南京市国民党党员大会上演讲时就说:“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痛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断。”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青鸟网-青鸟论坛,青鸟文化艺术,花鸟鱼虫,花鸟交易,花鸟图片,综合文化尽在青鸟网 ( 黔ICP备11000405号 )

GMT+8, 2024-12-21 23:05 , Processed in 0.03547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