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博士 发表于 2015-4-15 21:35:41

摘录谢玉海先生关于谢老最得意黄鸟全文

说起养黄雀【巧音】儿,在6,70年代的北京,父亲是很有名气的,他养的黄雀能很快的学会‘三大件’--也就是红子,喜鹊,油葫芦的鸣叫声。记得我8岁那年,父亲养了一只黄雀,能发出‘抹子油葫芦’的叫声,而且,声音宽厚,响亮。每天我放学回家一跨进院子的大门,都能遇见慕名前来听黄雀鸣叫的人,虽然当时我还很小,什么也不明白,但是能听懂来的客人,对那只鸟赞不绝口,啧啧称奇。1976年,文革还没有结束,当时北京养鸟的人已经不是很多了,但凡还敢养的人,大多都和【茶馆】里的松二爷一样,视鸟如命。

文革开始的时候,“破四旧”,养鸟差一点就绝迹了,红卫兵看到养鸟的就会抢过笼子踩碎。养鸟蓄虫的器具是破四旧首当其冲的牺牲品。后来有人发明了一种笼子,叫‘书包笼’,当时的人们都会拿一种人造革的方书包,有爱鸟的人就比着书包的尺寸,做了一种刚好可以放到包里的方鸟笼,把鸟藏着养。由于父亲黄雀养的好,家里就常常有同由此好的客人聚会。文革前,养鸟人的聚会都在茶馆,茶馆没有了,就只好在谁的家里聚会,交流养鸟的经验,享受鸟的鸣叫带来的乐趣。有一次,周鸣彝和胡永忠两位老先生和父亲一起听黄雀,两位老人,一直赞不绝口,胡先生对父亲说‘小谢,我30年前听过余叔岩花200快现大洋买的那只黄雀,跟这只黄雀比起来,那只真是一文不值,这辈子能听到这样的黄雀算是没白活’。1976年的夏天的那场大地震,京城的人心有余悸不敢住在房子里,都要去住地震棚,人都不够地方住,黄雀只能留在家里,但是父亲不顾危险,每天都会回家,给他心爱的“老朋友”换食换水,然后把它放到一个大水缸里盖好再走。有一天有事不能回家,他嘱咐我六叔帮他照顾好那只黄雀,当时六叔还年轻,贪玩,没有把水缸盖好,结果那天夜里黄雀被饥饿的野猫吃了。父亲知道后心疼不已,很多听过这只黄雀叫声的人也叹息不止···周鸣彝先生还半开玩笑说‘这次地震全中国也没有小谢的损失大啊’。

后来父亲再也没有调教出那样的黄雀,事情都过去34年了,听过那只黄雀的人大多已经过世了,每次说起那只黄雀,他还会很惋惜

爱鸟堡 发表于 2015-4-16 00:33:54

我这人说话直,容易得罪人,咱们纯属闲聊,说得对赞一个,说的不对别往心里去,大家还是鸟友。
我说两点,第一,这种所谓的历史价格的讨论毫无意义。第二,艺人的事,家雀儿操老鹰,人家一说咱一听,千万别当真。
首先,自古玩意儿无官价。但凡玩的东西,没从来就没有个标准。喜欢的,千金不换;不喜欢的,白送不要。
何况,随着人们喜好的改变,玩物的涨跌是很厉害的。远的不说,就说这二十年的事吧。
当年,君子兰什么价,一两千一盆很平常,现如今呢,一二百一盆的就很不错了。
当年,一个眼睛红一个眼睛蓝的波斯猫什么价?半年的工资。眼下呢,估计白给都没人养。
当年,吴淞桃花眼信鸽,一个蛋就好几百,还得四处求人。眼下呢,都留着棚子里当保姆了。
玩的人多了,红了,它就贵了。没人玩,它就便宜了。大概这就是市场吧。
如今玩蝈蝈的人很多,有个往事大概是很多人不知道的。就是绿蝈蝈和铁蝈蝈的价格。当年一条通体翠绿的豆绿蝈蝈,价格大概抵得上一二十条西山铁蝈蝈。今天呢,绿蝈蝈比铁蝈蝈要便宜的多了。这大概因为当年北京城一到冬天,就灰扑扑的,哪儿哪儿都是灰色的,有条翠绿的虫子,养眼的很。
反正呢,玩的东西是一阵一阵儿的
再说北京人养黄鸟,其实是大有讲究的。什么口什么口的,卖的是个功夫钱,能押出上等的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自然得卖得贵。
兄弟小时候爱跟着大人屁股后头听故事,周围的长辈嘴里也常有梨园行那些轶事,其实某艺人二百大洋买只黄鸟并不算贵,兄弟我还听说过某名伶十根条子换个黄巧儿,人主家还不给的呢。那些艺人们有个通病,往往在花钱上特别大方。说好听点是来得容易去得快,说不客气点,就是当年艺人社会地位低贱,没人瞧得起,手里却有俩钱,所以艺人通常喜欢通过花钱的方式来获得别人艳羡的眼神,这种眼神在常人那不算什么,在艺人那就缺那个,今天的话说叫平衡一下心态吧。
这种情况下,几百大洋其实不单单是鸟的价格,您明白我意思吧。

名歌手 发表于 2015-4-16 14:14:02

了解情况后,也喷点,现在叫地球村子人人都爱在一起凑热闹了,什么事也不难做了,没有什么奇怪的东西了!除非弄个外星人参观了!说的不对请谅解

田家岗人 发表于 2015-4-17 08:47:13

回 7楼(龟博士) 的帖子

现在北京还有人能训练黄雀叫出三大样吗?
如果有,这样一只黄雀价格大约多少?
有哪位鸟友知道吗?

田家岗人 发表于 2015-4-17 08:53:47

回 7楼(龟博士) 的帖子

博士先生转载的是全文,我前面的是节选。
不知道为什么谢玉海先生2013年后不继续在新浪博客上发表文字?哪位鸟友知道原因?
是说多了得罪什么人吗?
养鸟圈里,是不是被什么有势力的人控制着?容不得不同意见的人说话啊?

田家岗人 发表于 2015-4-17 10:36:00

回 7楼(龟博士) 的帖子

拜读博士 2011-12-22 发帖,此等商贾,理当敬重学习。

进入养虫养鸟队伍以来,感觉这一行业诚信程度比古董行,拍卖行,艺术品商行高。如有报道说,在淘宝网上开店的电商,95%亏损,只有5%盈利。而据本人在天津,涿州两地制笼师傅中了解的情况,在青鸟网上开店的几乎没有不盈利,不成功的。这应当与师傅们做生意的诚
信程度有关。也许青鸟网的开店费用比较低,经营方式简洁也有重要影响。那就也要感谢咱们青鸟网的股东们慷慨大方了。

博士原帖:
在网上买了两条蝈蝈,用快递发到北京。苦等四天后,终于收到了邮件,着急打开箱子蝈蝈已经都死了。心里凉了一大截,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照了一张相片发到店家的手机上,并且发了一条短信说明。没过多久店家就打电话联系我了,商量退款事宜,一点多说的话都没有,当晚十点多就把买蝈蝈的钱全额退给我了。
听电话里的声音,轩主年龄不大,但是做买卖的确有诚信。
现在有诚信的人太少了,人和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太多了,做买卖诚信为本,也祝店主买卖兴隆!这次一周年店庆,希望以后年年店庆,生意红火,长长久久的!

田家岗人 发表于 2015-4-17 12:46:38

回 9楼(爱鸟堡) 的帖子

再三拜读爱鸟堡先生前帖,真是信息全面丰富,花鸟鱼虫各个领域的历史价格无不清楚。一个人如果从小至大,都一直注意观察收集这些行业的各种信息,那要掌握多少信息,数据啊?

曾拜读过谢玉海先生,姜晋先生,及青鸟网上名人的许多文章,但总的感觉是,还要更大量的历史资料,数据没有记载下来。十分可惜。

聊斋志异出版之前,社会上一点流传过更多狐仙鬼神故事,但经蒲松龄先生的记载,人们今天更容易了解这些故事。明清,民国在花鸟鱼虫行业的故事,最好也能多记载下来一些。甚至今天,全国各地虫鸟行业的状况,业内名人的故事,也都有记录价值,这就是人类历史。

田家岗人 发表于 2015-4-17 13:17:21

花鸟鱼虫行业,在老北京人嘴里叫玩意儿,显得不那么重要。自古玩意儿无官价,似乎是说价格有市场规律决定。其实,今天世界各国大博物馆里那些绘画,雕塑,工艺品,也一样都是玩意儿,都是无官价。但很难说它们在人类文明史上不重要。

远的不说,最近中国一位阔人,电影制片人王中军买下法国十九世纪印象派画家梵高的一幅花卉,花了六千多万美元。六千万美元相当于多少工人的年薪?可比当年二百块银元顾工雇的多。

而梵高当时画这幅画的时候算不上名画家,他也不是艺术家世家出身,原来是个传教士,在偏远矿区的贫苦矿工中间传教。他当时的作品想卖多少钱呢?想卖三四十法郎,相当于当时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还没有人肯买。

齐白石老先生的作品价格,有较多记载。一幅中堂花鸟,当时他要价七八十银元。前两年他的一幅中堂,一付对联,卖了四亿多。

今天中国著名油画家的作品,如陈逸飞,王沂东,杨飞云,艾轩,李贵君,刘晓东,岳敏君,方力钧等,价格从几千,几万迅速升到几百万,上千万。

田家岗人 发表于 2015-4-17 13:24:52

古董,艺术品,这些玩意儿的价格有这样大的变动,其中必有缘故。所以有人研究。
花鸟鱼虫的价格自古到今,起伏巨大,也有原因。有人感兴趣研究。把原来被看成闲事,在院门口槐树下,喝茶闲聊的内容写成书,变成学术。

田家岗人 发表于 2015-4-17 18:51:01

回 9楼(爱鸟堡) 的帖子

讲得好,有同感。价格并不是衡量鸟好坏的唯一标准。人鸟的缘分更重。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黄雀的历史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