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启林 发表于 2015-11-5 17:26:14

工艺精湛,但只专注细节,虽说参考古代建筑,但对近代传统笼具造型并无改动,仍属于墨守成规,恐终难成大匠。只是能有好日子过。

侯启林 发表于 2015-11-5 17:29:48

回 26楼(寒山还来) 的帖子

说的好!
只一味称赞(而且只是些很空洞的赞誉之辞)对工匠进步无大意义。

孤狼独行 发表于 2015-11-6 06:57:21

回 40楼(侯启林) 的帖子

要不侯总你来个创新看看?如果没有现货,来个图纸也可以嘛。让青鸟里的鸟友一饱眼福

苗岭红星 发表于 2015-11-6 09:11:09

制笼工匠需要开阔眼界

大部分使用和收藏鸟笼的人,即便见多识广,也没有设计新式样,新造型的能力,只能纸上谈兵,提些建议。

王世襄可算收藏大家,但他给一位年轻竹雕工匠的一百多封信,也都是建议甚至批评,没有具体图案设计。

苗岭红星 发表于 2015-11-6 09:24:41

创新不易

网上有不少古今中外的鸟笼照片,图案,图纸。

今天养鸟者多为老年,又多为文化水平较低的老年人,老年人不如年轻人容易接受新生事物。
创新的失败几率很大,急功近利,害怕失败不行,必须意志坚强,百折不回,才有希望成功。
虽然创新失败的几率大,但人类社会,不能不不断有所创新。

耶利亚 发表于 2015-11-6 14:16:30

欣赏,祝早出。

655018 发表于 2015-11-6 14:27:10

回 43楼(苗岭红星) 的帖子

兄弟你有什么建议和批评来点,就拿这个笼为例。

鸟虫雅趣 发表于 2015-11-6 20:50:27

欣赏了

最小佳毅 发表于 2015-11-6 21:57:40

稀饭,好手艺.

任跃军 发表于 2015-11-8 07:45:21

引用第27楼寒山还来于2015-10-27 00:27发表的:

不要把做笼说得神乎似神的,苏州做笼的人大有人在,一点都不稀罕,机器做与手工做先跌特一路,他的笼子越来越好其实是设备越来越好,不容置疑,好吧,其对笼子和竹子的认知水平后人难以超越啦,你夸大了吧,说些实质性的来大家听听。创新其实就是传统的终结者,连一点传承都没,所学学艺不精另找出路,迎合现代审美主流,呵呵,笼么用出来才能算数,多说没啥用,用整一年比放盘养十年强百倍,度娘会记住每个人的话,看吧

确实没有传承了谁,因为无师父教我。寒山老兄是否给我介绍一个师傅在下学艺不精让您见笑了
页: 1 2 3 4 [5] 6 7
查看完整版本: 临安,任跃军篆体加年份款,独创笼顶新工艺《合符顶燕尾槽》,万字门万字跳杆素式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