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
昨日瑞雪化春风,向阳草木欲吐青。
枝头未闻红子叫,
坡上斑鸠已催耕。
催耕者一般指杜鹃,布谷鸟,今尚未闻其鸣。
关于杜鹃
宋代蔡襄诗:
布谷声中雨满犁,
催耕不独野人知。
荷锄莫道春耘早,
正是披蓑化犊时。
陆游有诗:
时令过清明,朝朝布谷鸣,
但令春促驾,那为国催耕,
红紫花枝尽,青黄麦穗成。
从今可无谓,倾耳舜弦声。
南宋词人朱希真有诗:
杜鹃叫得春归去,吻边啼血苟犹存。
更是反映杜鹃为催人“布谷”而啼得口干舌苦,唇裂血出,认真负责的精神。
春夏之际,杜鹃啼叫彻夜不停,凄凉哀怨,常激起人们的情思,杜鹃的口腔上皮和舌头都是红色的,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
春末夏初,可听其鸣,或曰“布谷!布谷!”,或曰“早种包谷!早种包谷!”或\"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其音悠扬,悦耳,又令人惆怅、忧伤。
杜鹃之叫在春夏之交,而非早春。家乡晋北,农家正月十五以后,就开始送肥春耕。此时只有斑鸠叫“姑姑”,无杜鹃叫“布谷”。
古代诗家则喜欢以鹧鸪入诗
鹧鸪,又名中华鹧鸪,一般生活在丘陵草丛或灌木丛中。雄性鹧鸪好斗,叫声特殊,以谷物、豆类和昆虫为食,肉味在雉鸡之上。
分布于柬埔寨、中国、印度、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
鹧鸪喜欢单独或成对在干燥的褐露岩坡上活动,清晨和黄昏到山谷间觅食,晚上在草丛或灌丛中过夜,无固定栖息地,每晚都变换栖居位置。飞行,奔跑快速。平时隐蔽在灌丛深处,不易被发现。
鹧鸪鸣声响亮,繁殖季节鸣声频繁。黎明时雄鸟栖止在山岩或树桩上高声鸣叫。一鸟高鸣,若干雄鸟从不同方向的山顶上响应,此起彼伏。鸣声略似“行不得也哥哥”。雄鸟好斗,有“一山头一鹧鸪,越界必斗”的说法。猎人常以雌鸟作诱子,以打笼诱捕雄鸟。
苏轼写过“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鹧鸪的叫声嘶哑,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离愁别绪,所以鹧鸪成了一种哀怨的象征。古代交通不发达,出行游子,客居他乡,不知归期,难料未来,思乡念亲,于是将情思寄托给了鹧鸪。夕阳古道,衰柳长堤,一声断肠:行不得也哥哥,前方有荆棘,险滩,暴雨,狂风,有深深的相思。
再谈斑鸠
斑鸠是大种群鸟类,遍布全中国,一般栖息在山地、山麓或平原的林区,数只小群活动。在地面觅食,觅食高粱、麦种、稻谷以及果实等,有时也吃昆虫。巢筑在树上,树枝搭成,结构简单,可供在北部越冬。
斑鸠秋冬季节结群栖息。飞行似鸽,常做滑翔。叫声为轻柔悦耳的“咕-咕咕-咕咕” 。
不知何时,此君不只栖息山地,林区,而大举进入乡村城市,北京三里屯繁华地段,车水马龙,而小区树间常见此君身影,闻其咕咕叫声。 和《早春》一首
昨日鸟儿叫得欢,
冬阳暖日天蔚蓝,
熏风吹得人儿醉,
误把百灵当杜鹃! 春天来了,冰也消了,泉也动了,鸟也叫了,人们也都忙活起来了。 引用第1楼皮皮爱鸟于2016-02-18 12:25发表的:
和《早春》一首
昨日鸟儿叫得欢,
冬阳暖日天蔚蓝,
熏风吹得人儿醉,
误把百灵当杜鹃!
城中所闻叫“咕咕”者,为斑鸠,非百灵,鹧鸪。
斑鸠四季鸣叫,不比杜鹃春鸣,今杜鹃未至,为押韵,且把斑鸠做催耕。 学习鸟儿叫的注解。 大家晚上好!来学习学习 拜读:早春! 了解学习学习, 拜读拜读! 拜读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