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总 发表于 2016-4-7 20:37:22

【转】北京的“鸟文化

养鸟的习俗在中国古已有之,所谓“文百灵武画眉”的俗语就点出了文人与武夫之间养鸟习惯的差别:自古文人多喜养百灵,无须天天遛鸟亦鸣叫不已,即使遛之,亦不必摆动笼子。而武夫则多喜养画眉,不仅每日须起早遛鸟,而且要腆着胸脯迈着黄瓜架的步子将笼底摆动起来,透出十足的尚武精神。但不管是文人还是武夫,玩鸟之人无不将其所养之鸟视为掌上明珠,鸟一旦死亡或失盗,其忧愤之情如丧考妣,且宁可自己挨饿也不能给鸟断食,更有长年累月与鸟为伴而终身不娶者,这都是鸟迷们的种种怪癖。
既然视鸟为“己出”,那么为鸟置一套光鲜亮丽的鸟具就是鸟迷们的另一大爱好,凑齐了这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一提溜”,遛鸟的精气神也仿佛高人一等。本篇文章,就以北京人养鸟的习俗为例,介绍几种常见鸟类与鸟笼的知识。
“龙鸟”百灵
被誉为“京城玩家”的王世襄一生爱玩,涉猎甚广,养鸟放鸽亦是精通。夫人袁荃猷当年曾刻了一帧剪纸,详细列举了15项王世襄的爱好,名曰“大树图”,其中就有关于养鸟器具的一项,或许王世襄当时正在撰写关于鸟具的文章。可惜的是,除了关于养鸽与鸽哨的专著,王老并未为我们留下关于鸟具的论著。但养鸟的习俗,却被京城一代代的玩家继承了下来。
北京人养鸟的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清初年。当时满八旗入关,除了军队外还带来了满洲人的生活习惯,其中就有“养百灵”。满洲(辛亥革命后称为满族)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百灵也称云雀,属鸣禽类燕雀目百灵科,我国分布于蒙古草原、东北地区及河北北部,满人视其为“龙兴之地”所产的“龙鸟”,只有皇亲国戚才可饲养玩赏。作为清王朝的都城,北京人养鸟自然随便不得,讲究的很少养杂鸟,尤其是官宦人家和八旗子弟,养的鸟都是那么几种。到如今,北京人养鸟范围渐广,很多杂鸟也受到了京城玩家的喜爱,但是饲养传统笼鸟仍然是北京鸟界的主流,主要以画眉、百灵、点頦、黄雀、红子为代表。
首先说饲养百灵,自古便有“北派”、“南派”之分。“北派”对百灵的鸣叫有严格的要求,而“南派”则讲求百灵绕笼飞鸣。满人养百灵属于“北派”,需要严格遵守“十三套”的鸣法。目前,关于这“十三套”究竟为何大家众说纷纭。清末民初时旗人金受申先生记述十三套为:家雀噪林、山喜鹊、红子、群鸡、胡哨、小燕、猫、家喜鹊、鹞鹰、柞子、黄鸟套及画眉络儿、胡伯劳交尾儿;当代大玩家王世襄先生记述为:家雀闹林、胡伯喇(即胡伯劳)搅尾儿、山喜鹊“咯脑袋炸林”、猫叫、鹰叫、“水车子压狗子”等。因王先生自己没有排过百灵,所述有所缺失,但大体与金先生所述一致,只在红子音、水车音、狗叫上有所出入。其实,玩儿“北派”百灵“十三套”有很多,各地都有不同的套路:北京南城玩儿的叫“清口”,有车音、狗叫,但在北城“净口”里这些音儿就是“脏口”了。同时百灵也有“文武”之分,“武百灵”才叫红子音儿。
“北派”百灵的笼子大小适中,朴素典雅,一般为三道圈加高土挡,内无鸟杠,中心有一土台,讲究的在土台上粘一些沙粒碎石,因为百灵水罐挂于笼外,所以土挡上还留有水门。笼的大小,分为三种规格,大型笼,高55-160厘米,直径50-60厘米。为了携带方便,也可制成高低可以升降2-3节的“拉笼”,携带时降低,悬挂时升起。中型笼,高40-50厘米,直径45厘米。小型笼,高25厘米,直径30厘米。条间距为1.2-1.5厘米,条粗0.2-0.3厘米。小型笼又分为“大五圈”和“小五圈”两种,“大五圈”高28厘米,直径34-36厘米;“小五圈”高25厘米,直径30-32厘米。
百灵笼的设计、百灵鸟具的搭配是完全符合百灵生活习性的:百灵脚长,后趾爪也长,适于地上的生活,筑巢于草原或耕地,好在高处鸣叫。所以,百灵笼无鸟杠而代之以土台,笼底无“鸟屎垫”而代之以沙土,所以又需要高土挡。百灵活泼好动,为防止水罐内的水弄湿沙土,故把水罐挂于笼外。虽然“北派”百灵笼古朴大方,装饰极少,但是从其所用的食罐水罐上已经体现出了民间文化的影响,其各部件合理的结构、周正的造型也为后来其他鸟笼鸟具的设计、制作提供了学习的范本。
巧遇乾隆爷的红子
继百灵之后,饲养红子成为了北京鸟文化中的主要特色。红子,学名沼泽山雀,是人们喜爱饲养的一种小型山雀。它叫声细柔,音色多变,细听起来耐人寻味,而且还是多种笼鸟的重要叫口之一。在北京,红子是养鸟爱好者的最爱,这在北京人艺的话剧《鸟人》中的三爷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关于饲养红子,还有一段野史可以说说。
据说有一年乾隆爷去承德避暑。轿辇行至河北境内一个四面环山、林木茂盛的地界,乾隆爷在轿内忽然听到一阵婉转悠然的鸟鸣。这鸟鸣不同于百灵“十三套”的复杂多变,但听来却格外的清新自然,不觉使人心情豁然,暑热尽消。即便是贵为九五之尊的乾隆皇帝也不由得为之一震:朕于深宫大内,不知见了多少珍禽异兽,养过多少“净口百灵”,却没有听过如此美妙的天籁之音,可惜可惜……当下便在轿内跺脚三下—这是旧时轿行中的规矩,跺脚一下停轿、两下落轿、三下就要挑轿帘儿闻乘轿者有何吩咐了。据说当时的随行官员中就有宰相刘墉。皇上问他是什么鸟在叫,但随员们未曾注意都不知道。这时刘大人看到一只很小的鸟飞跑了,起轿再走时,他就加了注意。
行不多时,一只小鸟在官道旁的树上清清亮亮地叫个不停,皇上一听正是刚才那种鸟鸣,当下就命令落轿,并亲自出轿察看。这时,刘墉奏道:“启禀圣上,依臣之愚见,此乃‘三色六语’鸟。”“何谓‘三色六语’?”“回皇上,此鸟黑顶白腹而灰翅是为‘三色’;其鸣曰‘叽叽红’、‘叽叽红’此乃六语。”“刘爱卿所言甚合朕之心意。但不知何故改鸣‘叽叽水’?”“回皇上,今天干气燥,此鸟改鸣‘叽叽水’是为查圣上之路途劳顿,为圣上祈雨解暑之举。”乾隆爷听了大喜,马上就命令随员逮鸟。众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逮到了小鸟。由于当时路上只带了百灵笼,就把这小鸟装入百灵笼内让皇上御览。可是那鸟身材娇小,性野怕人,呈到皇上面前后竟从笼条间钻出,飞了。这小鸟就是“红子”。乾隆爷自然下令再逮,同时快马加急返回京师“造办处”令其立刻赶造新鸟笼。当时造办处的师傅们没见过红子,只知道它能从百灵笼里飞出去,就把百灵笼的笼条加密成72根条。笼子送到热河,红子装进新笼,皇上还是不高兴:跑是跑不了了,可是笼条太密,看着挡眼,于是又返回重做。经过仔细考虑、重新设计、精细制作,造办处的师傅们造出了流传至今的红子笼规格—64根条,外径290毫米,高200毫米。新规格既考虑了鸟与笼的比例(百灵笼对红子来说太大),又便于观赏,甚至还考虑了人体工程学—天津红子笼就比北京笼外径多5毫米,虽说只是5毫米,但提着天津笼就“打腿”、“架胳膊”,北京笼就没有这些个问题。
再来说说饲养红子的鸟笼和鸟具,包括:一把抓(一把钩子)、一张盖布或盖板、一个笼腔儿、一堂鸟食罐(四只或五只)、鸟食罐的罐托、穿知了的签子(需要时才用)、鸟杠(单根或两根),外加一张鸟屎垫。关于红子饲养的起始,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这段野史所提到的“乾隆年间”是已知的最早的时间点,但在一些玩物市场上也出现过底款儿印着“康熙年制”字样的红子食水罐。
鸟笼面面观
不论是生性好动、淘气的红子,还是活泼好动的百灵,都爱用嘴爪剥剃,因此最易损笼,所以鸟笼的制作采用了多重材质。笼腔从材质上分有:竹、木、铁、牙、竹铁合制5类,从造型上分有:方(面包笼)、圆两种,而从价值上分又有:打笼、养笼、赏笼三种。
在清代,最常见的是“丘子笼”。“丘子笼”,多用长型,上做圆车篷形,是两端平直的铁丝笼,一说以丘姓所制为最佳,一说形似土厝棺木的“丘子”,因而得名。“丘子笼”无疑是方笼的原形,也许土厝棺木的联想让人觉得晦气,后来,看到西洋面包的造型后,人们就改称其为“面包笼”了。铁制方笼,多为“打笼”、“带笼”、“养笼”,因其坚固不易损毁,多用于捕鸟、养生鸟和买卖途中,其使用价值远大于观赏价值,制作工艺也较简单,所以多为讲究的玩家所不屑。目前常见的鸟笼多以竹制为主。
对于竹制鸟笼,大多数没有养过鸟的人可能不会想到有如此的讲究:制作鸟笼的竹子一定要选用自然生长到五六年的竹子,因为年份小的纤维没有韧性,年份老的则太脆。将竹子买回来之后,还要经过蒸、盘、定型、矫形等多道工序,反复地将其盘圆,且接口处不留痕迹,表面也要光滑、手感好,起码要经过三四年的时间才能成为制作鸟笼的材料。
为什么使用竹子作为原材料?主要原因有两大方面。一方面是竹子本身具有的客观特性:首先,竹子原材料丰富,价格低廉;第二,竹子的延展性和可加工性强,且能够用水刷洗不易变形。另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传承:竹,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历来有清雅、高古、俊逸等品格,竹制品也因其原料传承了这样的精神,从而为国人所喜爱,这就是竹笼较多的主观原因。
判断一只竹笼的优劣主要从笼腔的造型、选材、细部特征以及为何人所造四方面来看。 首先是造型。笼腔的整体外貌是最容易观察的。第一要看的就是“顶”,看“顶”是“凹”是“凸”还是与“头道圈”水平,“顶”的形态直接反映笼腔儿是否坚固,凹顶凸顶都说明笼腔的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匠人的工艺不过硬。有可能的话还可以轻压笼顶,看其是否上下“忽悠”。但需注意的是,一些较老的笼腔儿因时间较长,也会存在“塌顶”的问题。第二就是看笼腔上的“五道圈”是否水平。再来就是看红子笼的底。底有三种,早年多为条底,以竹条连成,后来因红子笼兼养黄雀儿,出现了安三合板的板底,再后来有给板底上漆的漆底,行内称之为“腻子底”。三种笼底各有优劣:条底制作复杂,费工费料,较为轻便但相对容易损坏,板底和腻子底制作工艺简便,不易损坏但分量也较沉。笼底形式对笼子的价值影响不大,选择购买时还是要注意做工。
造型结构合格的鸟笼,就具备了使用价值,可以作为养笼,但作为赏笼就要看鸟笼选材的材质。如果选材出自同一根竹子,那么“五道圈”和“大边”上竹节的痕迹应该是一一对应的。在竹笼中,特别要提出的是“大漆笼”,即是上漆的竹笼,一般有“紫大漆”、“黑大漆”两种。“大漆笼”看不出竹子的材质,只能以上漆的工艺辨别优劣,好的“大漆笼”漆润色匀且具有漆器的光泽,颇具观赏性。但是上漆的竹笼无法看出竹子材质的好坏,匠人往往将材质不佳的竹笼上漆,以掩其瑕疵,天长日久漆料松脱、剥落后往往会发现本身材质有很大问题。且漆笼较沉、漆面易损,又不利于作为养笼,故“大漆笼”虽然美观大气,但在玩家中并不受追捧。
有人会问:一些玩家能准确地说出何笼为何人所造,而出自名家的鸟笼价格不菲,人家是怎么能通过一样尺寸的笼腔看出来的呢?这就要看笼腔的细部特征了。所谓的细部特征,是指笼门、笼条、接口、销钉等处不同的安装、加固方式。这些细微的不同体现了制作者的匠心独运,也成为了他们的“名片”。清末民初时讲究的是“老赵家的钩子,王攥的笼儿”。除了这两派名家,还有“老小郭”、“老小张”、“涿州马”、“老吉”、“三河乔”等不同时期造钩、制笼的名家。
作为“北派”鸟文化的代表,北京人养鸟的习俗与风格深深地扎根于北京人的心里,历经百年,仍旧闪耀着文化的光芒。
TIPS
鸟具
“鸟笼虽小,五脏俱全”,如果把挂钩和鸟食罐都算进去,一共得有10来种部件,才能“武装”好一个能养鸟的好笼子。好的鸟笼子讲究合竹(竹皮相合)细条,工精而美观;笼钩讲究铜银合金,出自首饰楼,光泽而柔润,经久不生锈斑;乌杠讲究红木或金星乌木,华丽而显富贵气质;盖板儿(笼顶上之圆铜片)讲究精雕细刻吉祥图案,古色古香,耐人寻味;鸟食罐讲究薄胎细瓷,彩色纯正,画工精美之官窑出品。
笼钩与配食缸
鸟笼的顶部称笼顶,笼顶配笼钩,笼钩有文钩、武钩之分,文钩以阳刻名人诗词为主,武钩则以高浮雕盘龙饰其钩身。笼钩的品种很多,有金钩、银钩、铜钩、象牙钩、牛角钩、玉钩等。而鸟笼中的配食缸品种也很多,有瓷缸、玉缸、象牙缸、紫檀木缸、红木缸,以及玳瑁缸、景泰蓝缸、犀角缸等。

黄肤山雀 发表于 2016-4-7 21:46:05

Re:%%%

拜读了,了解学习学习,

我与海 发表于 2016-4-7 22:04:05

谢谢分享

张家口红 发表于 2016-4-7 22:04:34

谢谢分享

邢台佳音 发表于 2016-4-8 00:00:35

了解学习学习

京城菜鸟 发表于 2016-4-8 05:00:48

学习了解一下

sdhz张 发表于 2016-4-8 07:48:42

学习学习

苗岭红星 发表于 2016-4-8 10:30:44

文中所谓:

满州八旗入关,除了军队外还带来了满洲人的生活习惯,其中就有“养百灵”。满洲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百灵被满人视其为“龙兴之地”所产的“龙鸟”,只有皇亲国戚才可饲养玩赏。

按:这个结论并不见文献或考古出处,未免过于轻率。满洲原为游牧为主,不是传统农耕民族,养鹰捕猎则属自然,提笼架鸟恐非传统。最早养百灵者,恐还是农耕民族。

又,明在北京定都十三朝,都市繁华,南方养鸟之风,早已传入,有明代绘画可为依据。说北京养鸟之风起于满清,则无根据。

文章长,词汇多,足以唬人。而考证缺欠,信口开河,错处百出,则误人子弟。

苗岭红星 发表于 2016-4-8 10:35:24

说养百灵“自古”就有“北派”“南派”之分,“自古”是什么时候?语焉不详。王世襄民国时期还是青年,主要著作时期基本上是现代,金先生也只是民国时期人物,以他们这个时代人的话为论据,只能算近代或现代,难称古代。

鸟总 发表于 2016-4-8 13:32:57

引用第7楼苗岭红星于2016-04-08 10:30发表的:
文中所谓:

满州八旗入关,除了军队外还带来了满洲人的生活习惯,其中就有“养百灵”。满洲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百灵被满人视其为“龙兴之地”所产的“龙鸟”,只有皇亲国戚才可饲养玩赏。

按:这个结论并不见文献或考古出处,未免过于轻率。满洲原为游牧为主,不是传统农耕民族,养鹰捕猎则属自然,提笼架鸟恐非传统。最早养百灵者,恐还是农耕民族。
.......

很高兴你对该文章有一些见解,也希望有更多了解情况的人参与进来,使大家对鸟文化更加了解。赞一个!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转】北京的“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