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孵化白虫的土方法(完整版)
此文由 ljbljb 发表:前言:
在中国人工孵化鸣虫最早可以追述到明朝,明刘侗的<<促织志>>中记载:\"促织感秋而生,其音商,其性胜.秋尽则尽.今都人多种之,留其鸣深冬.其法:土于盆养之,虫生子土中.入冬,以其土置暖炕,日水洒,绵覆之.伏五六日,土蠕动;又伏七八日,子出.白如蛆状.置子蔬菜叶,仍洒覆之,足翅成,渐以黑,匝月则鸣,鸣细于秋,入春反僵也.\"这说明在明朝已有用温室暖炕人工孵化鸣虫的事情了.明末清初人工孵化鸣虫又发展了,至清朝达到了一个高潮期,清宫里有专人负责人工孵化鸣虫,他们被称为:把式.专门人工孵化三大鸣虫:蝈蝈,油葫芦,蛐蛐,供宫廷皇室赏玩.到了清末民初时,人工孵化鸣虫已经有了广泛的民间市场,在京津地区有了许多人工孵化鸣虫的世家,专以出卖人工孵化的鸣虫来养家糊口维持生计,他们被称为:罐家.他们各自都有着密不外传的人工孵虫的看家本领.从清末到本世纪90年代,京津地区育虫的罐家更是层出不穷,据首都鸣虫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赵伯光在2007年8月4日的交流会说:仅天津的鸣虫份房,就有二千多个,中国的鸣虫市场鸣虫的来源主要是天津,每一个份房至少也要出几千条虫,那么每年在全国花鸟市场销售的鸣虫就是几千万条!正是由于有这样多的孵虫罐家和广泛的民间市场,促进了人工孵化鸣虫的技术不断发展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这是首都鸣虫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赵伯光.
<无照片>
人工孵化蟋蟀起源于清朝初期由宫内太监首先发明,在京津地区流传至今,孵化出来的蟋蟀是作为鸣虫用的.而作为斗虫用的蟋蟀---竟斗白虫,则是在十年前由上海的一些玩家发起,对所孵化的白虫斗蟋牙齿,头项,六爪,身型提出要求,由天津的孵虫专家们共同研发出来的.现今人工孵化的白虫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许多竟斗指标已接近野生的秋虫,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工孵化的白虫竟斗能力能达到或超过野生的秋虫.
经过近一个月的写作,今天终于把此篇:简易孵化白虫的土方法.写完了,请大家参考,指正!谢谢!
白虫---即人工孵化的蟋蟀的简称.它现在越来越受到广大蟋蟀爱好者的喜欢.个人获得白虫的路径有三条:一是购买,二是朋友赠送,三是自己孵化.那么在自己家里孵化白虫难吗?不难!小批量孵化白虫只要掌握方法是完全可能的.而且通过自己孵化白虫能对蟋蟀的各个生长环节都有一个具体地了解,对提高玩虫的认知是有利的.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孵化白虫的简易方法作一阐述,方法很土,也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还望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再做改进,以求做得更好.各地区也可以因地制宜,做一些变化,如北方有冬暖设备,就可以利用它来给蟋蟀加温,保暖,从而省去了专门购置加温设备的费用,同时也可以简化加温保暖的方法和工作量.我这种孵白虫的方法占地面积小,在大多数人的家中都能进行.只要选择一处风不能直接吹着,但空气能缓慢自由交换且能放一只泡沫箱的地方即可.
先看看天津行家的粉房(王景兰的粉房):
<无照片> 一,材料准备:
1,泡沫箱,沿内口边顶要粘一圈玻璃胶带,用来防止小秧子逃出去.泡沫箱顶口的外边缘,也
要用玻璃胶带粘一圈,是用来防止害虫爬进去.
2,加温加湿器材:
a,热水加热法:有易散热的热水容器,如铝制大号饭盒等.
b,电加热法:有温控器,15-25w的白炙灯,遮光散热罩,温湿度计,喷雾器等.
c,其它加热法:如冬供暖或地热等.
3,筛后洗净的黄沙或黑沙,细泥等.
4,做窝用的竹筒或纸筒等.
5,筛选出的蟋蟀虫卵若干.
这是电加热的器具:灯电源插座,灯,隔热用的泥盆,温控器探头,温湿度表.这里没拍遮光用的散热罩. 这些加热的器具在使用时要放在孵卵床上面,灯要用数层遮光散热罩罩住,不让灯光射到孵化的箱子内,要给孵化的小秧子营造一个黑暗舒适的环境.注意点是要防止小秧子爬到上面被烫死.泡沫箱底部在孵化时要铺垫一层约一寸厚的细沙.
这是最简单的热水加热法,我用的就是它.热水是用100度的开水.一天二~三次换热水.在热开水加进去不久,箱内温度可达到40多度,以后慢慢下降至室温.实践中得知这方法有局限性,在12月-2月之间的极低天气温度时,特别是气温在零度及零度以下时,更换热水的时间间隔过长,箱内温度会很低,我观察到最低温度是9度,一夜过后,体弱的小秧子有被冻死的情况发生.而且在这段时间内,因属低温孵化状态,孵化出来的蟋蟀也不易孵得个体大.除这段时间外,其它时间段孵化的效果都还是不错的.
二、选种配对:
人工繁殖蟋蟀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体大、善斗的上品蟋蟀,所以挑选留种的雌、雄蟋蟀很重要。
挑选雄虫的要求应该都是将军虫,一般避免用斗败的蟋蟀留种。
选择雌性三尾应体大,产的卵也大,以后孵出的幼体个头也大。三尾在早秋季节就要收养,此时三尾刚刚羽化,在野外交配次数不多,有些还是原雌。如果在中晚秋捕捉,三尾在野外已交配多次,大腹便便,腹内的种气已经混杂,不能达到培育良种的要求。早秋捕得型大的三尾,也要精选出头大、脸长、腮阔厚,斗丝贯顶、项宽、体型丰厚、翅长、六爪白净、肉身细洁、色不浑的,以供育种之用。同一三尾的初产卵孵出的后代,比以后产出的经产卵孵出的蟋蟀要体大且强壮.白虫三尾也要选体大,头大、脸长、腮阔厚,斗丝贯顶、项宽、体型丰厚、翅长、六爪白净、肉身细洁、色不浑的留种.
留好了理想的雌雄良种,配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配对的雌雄蟋蟀最好选用同色虫.如头色,斗丝的颜色及虫体颜色等要相同或相似,这样
孵化出来的后代颜色比较纯,便于精选定色.
2,雌雄蟋蟀配种(结铃)最好3~5次,这样可以确保产出的卵完全受精.
3,配种的雄蟋蟀一定要养到可以出斗前后,最好在秋分节后进行正式配种,此时的蟋蟀是健
壮时期.配种后所产的卵得到的后代也最强壮,种也纯.
4,白虫卵可用成熟的白虫二尾和白虫三尾配对获得.此为纯白虫卵,经验得知多代后的纯白
虫卵孵化出的白虫个体大,但斗性有随代数增加而递减的趋势.
5,秋虫白虫杂交卵,大体上孵化出的白虫个体居中,斗性也同样.
人工孵化的蟋蟀简称为:白虫,自然界里一年在秋天发生一次的蟋蟀,称:秋蟋.白虫与自然孕育出来的秋蟋在遗传的特性上是一致的.这遗传可分为二种:肌体遗传和行为遗传.
一,肌体遗传:生物体雌雄交配后,雌雄各把自己的遗传基因传给其后代.后代把其父母辈的各种特性显现出来的,叫显性遗传;而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把父母辈的各种特性显现出来的,叫:隐性遗传.在人工孵化的白虫中,这种隐性遗传是很普遍的,头大项阔,牙大腿长的雌雄蟋蟀交配后产出来的卵,经人工孵化孕育为成虫时,那些优良特性却都不见了,只见所孵化出的白虫小头小脑,牙齿细小,竟斗力几乎为零了.纠其原因,可罗列出以下几种.
(1)土壤因素,在自然界的土壤中存在着蟋蟀生长所需要的丰富的矿物质,能满足小秧子生长之需.
(2)食物因素,自然界里生长着的各种植物和根茎,有益菌种(称:益生菌),各种小虫,夜露水分都给小秧子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3)竟争因素,小秧子在生长中有同类的竟争和与天敌的竟争.同类竟争中强者生存,弱者淘汰.而在与天敌的竟争中,被消灭的都是体弱多病的小秧子,而体壮器强的小秧子能在与天敌的残酷竟争中,靠着强健的体魄和灵敏的动作,逃避天敌的伤害而存活下来.自然的选择与淘汰造就了强者,使它们留在了秋天的旷野里高唱起生命的战歌.
(4)选择因素,动物的器官和功能有着一个遗传规律:用则进废则退!在自然界里小秧子的天敌很多,与天敌的博杀中小秧子很自然地会使用起它那对天生的大牙,一次一次地使用,牙齿就会朝着某一方面特化.另外在自然界中,蟋蟀的食物有矿物质,有机物,有益菌等,其中不可避免地会有粗硬的食物,小秧子在每天的咀嚼进食过程中,不断地在对它的牙齿进行着厉练,使其强壮.
(5)温湿度因素,在自然界里,早晚昼夜温度差异极大,湿度干干湿湿起伏变化,对虫体刺激很大,能引起虫体内在的机理产生变化,从而强化了虫体对外界的抵抗能力,自然虫的竟斗能力也同时增强了.
以上这些因素在人工孵化白虫时是非常欠缺的,或是很难做到的.
二,行为遗传:在说这个问题之前,先说一段国外昆虫学家做过的试验:为了验证昆虫有行为遗传,科学家们设计了一套方案,准备了二组对照组的同类昆虫,一组昆虫每天对它们进行一次短暂的弱电击,并同时打上闪光;另一组不做任何刺激.受到弱电击的昆虫,浑身抽搐,僵硬板直,等缓过劲来,立刻逃到暗处隐蔽躲藏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弱电击和闪光刺激,这些昆虫形成了条件反射,在不用弱电击而只用闪光单一刺激情况下,这些昆虫也会表现出如同受到弱电击时一样的反应:浑身抽搐,僵硬板直!稍后立刻逃到暗处隐蔽躲藏.而另一对照组昆虫因没有受到任何刺激,在打闪光时没有任何反应!
这二组昆虫的后代又分别用人工孵化为成虫,正式的昆虫行为遗传验证实验这时开始了:受到弱电击加闪光组的后代,在只用闪光刺激的情况下,表现出与上一辈受到弱电击加闪光时一样的反应,浑身抽搐,僵硬板直!稍后立刻逃到暗处隐蔽躲藏;对照组与上一辈一样,没有任何的反应!
遭受弱电击者的后代没有经历它上一代的任何刺激,却会有上一代被弱电击时的反应,这行为被遗传了!这行为被遗传的深层次原因是:某一种生物为了繁衍后代,使种群延续,会把它在遭受到伤害时的反应行为,遗传给它的下一代.当下一代在将要遭受到同样的伤害时能及时做出应急反应,减少肌体被伤害的机会,提高生存的几率,使这类生物种群能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
其实这样类似的说法,在我国早就有了,大家都很熟悉的一句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前半句话说的是肌体遗传,后半句话讲的就是行为遗传!说明我国劳动人民早就观察到了生物有:肌体遗传和行为遗传!并对此做了精确的描述.还有一句话:虎父无犬子!明明白白地说清了强壮的父辈是下一代体质优异的保证!
在孵化白虫时,行为遗传被发挥到了极致.根据观察分析,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空间因素,秋虫在广阔的田野里自由自在地生活,无拘无束,野性十足!并把这些行为遗传给了下一代.用秋虫卵孵化第一代白虫,它因遗传了上一代的行为模式,极不适应在狭小的孵化箱里生活.表现出来的是小秧子伤残很多.我观察到用秋虫卵孵化第一代白虫,小秧子的独腿较多,秃尾多,龄期短,成虫早,个体小.但它的生活行为会遗传给它的下一代,它的下一代比它更能适应孵化箱的生活环境.
(2)群体因素,大家都知道,一只凶头好蟋蟀,如果在同一只养盆里,再放进几只雄蟋蟀,经过一段时间后,那它不会再是一只好战能斗的凶头了,而是一只温和谦让的蟋蟀!它学会了与众多的蟋蟀和平共处,从而减少它过多地无谓消耗体力和意外的伤残,增加了存活下去的几率!在行为模式上它现在是强化了与它虫和平共处的行为,减弱了过去凶悍好斗的行为.这时它再与三尾交配产出来的卵,就会把它强化后的行为遗传给它的下一代,使它们更能适应群体的生活.
(3)多代遗传因素,随着所孵化的白虫代数增多,强化后的与它虫和平共处的行为模式不断地被强化遗传,白虫一代比一代竟斗力在减弱,而适应力在不断地增强,就形成了白虫随代数增多,体格越孵越大,而斗性越孵越弱的局面.
秋虫卵和白虫卵现在的区别:
秋虫卵饱满,粗大,色润黄,长度略长,外壳较硬;
白虫卵径窄,细小,色透明.长度略短,外壳较软!
这种差别是在收集虫卵时偶尔发觉的.以后白虫卵的情况会怎样变化不得而知.
这是秋蟋卵和白虫卵的对比照!左边的是秋蟋卵,右边的是白虫卵.可以明显地看到二者的差距.
秋蟋卵是2007年10月收集的秋蟋卵,放在冰箱里至今已冷藏了五个月.三颗秋蟋卵是任意拿出来的.
白虫卵是2008年2月收集的市场上买来白虫产出的白虫卵,三颗白虫卵也是任意拿来作对比的.
二者虫卵的色泽因时间久了,已有微小的变化,已不是最初的色泽了.
二者虫卵的这种差别,也许就是现今秋蟋与白虫的原始区别,或者说是根本的区别吧?!可能从提高白虫三尾的体质,产出卵长,粗大,壳厚,饱满的白虫卵,使白虫的先天得到增强,是提高白虫竟斗力的根本所在!从这方面着手改进,可能是一条出路吧?! 孵化白虫:三尾是第一要紧的!二尾是第二要紧的!最好能选山东的大盖母!
我国有一句话:爹矬矬一个,娘矬矬一窝!说的是:父本不高的,他的后代至少有一个是不高大的,而其他的后代可能就是高大的.母本不高的,她的后代没有一个是高大的!
三,卵的取存:
准备好多只专用的产卵器具,最简单的用蟋蟀盆也可以的,供结铃后的三尾产卵,并做好记录分别是哪些品种的蟋蟀卵,便于以后分类孵化.卵床可取黄砂适量洗净,再用开水烫过消毒,晾干后使用.但不能太干,目测有湿度为佳,不能过湿,可用震动后不出沙体液化法来测试干湿度.一般一头雌蟋雌一生中产卵可在200-1000粒之间,由于各种因素雄秧子易夭折,所以孵出的若虫中雄性的约占三分之一,其余都是雌性.而若虫要养到四龄以上才能辨出雌雄.
摘抄书上的一文:
如要孵化出来的二尾多,可把三尾产出的卵用细筛子筛出,在放大镜下观察,可以发现卵的形状略有不同.一种卵的形状两头比较尖,而且数量不多;另一种卵两头比较圆,比前一种卵略短略?数量远比两头略尖的卵为多.实践证明两头尖的卵多数是雄虫,而两头略尖的短、略粗的卵多数是雌虫.如要孵化出的雄虫多,可在孵育前将前一种卵挑出,专用于孵育雄白虫.但不管是选雌性卵还是雄性卵,一定要选卵粒饱满,色泽匀均,卵粒大,长约在2毫米以上的.
而根据我对白虫三尾的研究,得出来的结果是:上述说法可能存在着误区.
虫卵在三尾肚腹内排列方式,通过解剖可以看到满肚的虫卵,像苏式圆匝弹仓的冲锋抢一样,卵密密地一圈一圈整齐地排列着,如腰箍般共有四大圈.中间虫卵的二端都与其它虫卵的头端互相对顶着,它二头端的几何形状是由所相处的,与之对顶着的其它虫卵之间相互位置所决定的,由于受到挤压靠中间的虫卵二端都较尖,而排在最外圈卵的外头端是对着肚腹内的内脏,没有其它虫卵对它们的外形进行挤压,故这二圈虫卵外头端较粗圆.而整个肚腹内的虫卵这种头端较圆的虫卵比例约占一半.虫卵的外形是由它在肚腹内的具体位置所决定的.也就是说按虫卵的外形说虫卵是雄的多或雌的多,有点牵强!
孵化白虫我的经验是:只对三尾和二尾进行选择,不对虫卵进行筛选.把所选的三尾和二尾交配后产出的虫卵全部收集起来,加温孵化,在能辨别出秧子是三尾和二尾时,分箱!
以下是一只大肚白三,剖开它的腹背,可以看到满肚的虫卵,像苏式圆匝弹仓的冲锋抢一样,卵密密地一圈一圈整齐地排列着,如腰箍般共有四大圈. 二尾和三尾的初产卵,在孵化白虫时容易孵化出个体较大的成虫来,以后产的经产卵,孵化的效果就差一点了,成虫的个体也不易养大.初产卵易早出小秧子,经产卵小秧子孵出的时间就相对来说要晚许多.
卵床里的卵要及时筛出,选出.如所选出的卵一时不去孵化的,可与一定量的沙混合,装入大口玻璃瓶内,给足湿度,封闭瓶口,防止干燥,置于冰箱冷藏室内保存,等需要时拿出回暖一天后再加温加湿孵化.虫卵保存期内一定要注意湿度变化,冰箱有吸湿的作用,沙一干虫卵就会死亡.冷藏过的虫卵孵化率会有所降低,但孵化出的白虫斗性会增加.注意千万别把卵放到冷冻室里,温度过低虫卵也会冻死的.
这一瓶装的是蟋蟀卵与黄沙,加湿后用盖子密封,外用塑料袋扎紧,不要让湿度散失而避免虫卵干死.最后放在冰箱的冷藏室里冷藏,准备明年再孵化白虫.
此文由 meicc 发表:
"外用塑料袋扎紧,"未必合适,虫卵也要呼吸的.
此文由 ljbljb 发表:
有道理!多谢了!以后要注意这些问题!
各位网友在蟋蟀卵保存期内要多加注意这些问题!蟋蟀卵的保存期内主要问题是:零度低温及保湿和透气.
四,孵卵时期:
在所选用的泡沫箱底部铺衬一层约一寸厚的细沙,经验告诉我们如铺衬细泥的话,在高温高湿的环境里容易发霉,而且在过饱和湿度状态下,细泥会形成粘稠的泥浆状,小秧子会被它粘住六爪形成爪尖结泥球,最严重的后果是小秧子被粘住不能动而死亡.用细泥不及用细沙的好.孵化白虫用的卵床可用黄沙,黑沙,细泥等分别做成不同颜色的卵床,这样做的意义在后面说明.再在细沙表面上把选出的虫卵均匀地铺开,最后在虫卵上铺约1-2毫米厚的细沙.这层沙不能过厚,不然孵化出的小秧子不易钻出沙层而死亡,而如不铺这层沙,虫卵直接暴露在热气的烘烤下会烫死的.一只长80*宽50*高60厘米的有盖泡沫箱,大约可孵化300-500只蟋蟀(雌雄都算在内).
不管是用热水或电热器加热,都要有一个架子,把热源与细沙层隔离开来.最简单的是用一只倒扣的蟋蟀盆做架子.加热器搁置在其上即可.如用白炙灯加热的,要给灯外罩一个多层的遮光散热罩,把光遮蔽起来方可.
孵卵的沙层之上要多放一些给小蟋蟀做窝用的纸筒或竹筒,不过经验得出纸筒比竹筒好,竹筒易发霉,而纸桶不易出现这个问题.
用热水加热可不用去补充湿度,把热水容器的盖子卸开一条缝,让热气散发出来就能达到给湿的目的;而用电加热器的,要随时观察温湿度表的数据,如湿度低于65%时,要及时给泡沫箱内用喷雾器喷水雾,增加箱内湿度.
孵卵时的温度控制在:20-25度之间,或:25-30度之间.湿度控制在:65%-75%之间.
出虫期约20-30天左右;选择温度高的孵虫方法,出虫期要比温度低的方法少一些天数.高温高湿能略略缩短蟋蟀卵孵化出小秧子的时间,但不会很多.
我知道的蟋蟀卵孵化出小秧子的最短时间只有短短的四天!
这里有必要把蟋蟀卵从开始加温到孵化出小秧子的时间过程说一说.
蟋蟀卵的孵化有二种情况:
一,完整孵化时间---休眠期蟋蟀卵的孵化
秋天蟋蟀卵从三尾肚腹中产出开始,到明年五月之间因温度湿度等自然因素,蟋蟀卵是处于休眠状态,即:休眠期!这是蟋蟀在长期的野外生活条件下自然形成的生长规律,目的是对蟋蟀卵及后代的保护.处于休眠期的蟋蟀卵因新陈代谢低及几丁质外壳和泥土的保护,大量的蟋蟀卵能抵抗住这段时期的严酷的自然环境对蟋蟀卵的伤害,如果这时候不是虫卵而是蜕变出来的小秧子的话,那后果就不妙了,小秧子绝大部分会死去,只有极少量的秧子能渡过严冬活到明年.蟋蟀卵在明年的五六月时,因自然界最低温度在15度以上湿度在75%以上,开始自然进行孵化,到小秧子出壳所花时间约30天左右.这段时间是不会缩短的!
对处于休眠期的蟋蟀卵人工加温加湿进行孵化,所花时间也是30天左右.
二,不完整孵化时间---孵化期蟋蟀卵的孵化
如果在六月份以后,蟋蟀卵已经自然孵化了一段时间;或者一部分蟋蟀卵已经蜕化出小秧子一部分蟋蟀卵还未蜕变,而把未蜕变的蟋蟀卵收集起来冷藏的;再或者对休眠期的蟋蟀卵进行人工孵化了一段时期,又因各种原因不再加温加湿进行孵化而冷藏保存的.以后再对这些已经孵化过但未育出小秧子的蟋蟀卵进行人工孵化,所花时间就会大大缩短,这就是不完整孵化时间---处于孵化期蟋蟀卵的孵化,所需孵化时间视原来孵化过的时间而定,原来孵化过的时间越长,再一次孵化需要的时间就越短!也就是30天减去原有的孵化时间后的剩余孵化时间了.
2008年6月2日,在闸北小洪家,网友给了我一盆蟋蟀卵,要我不要打开,里面已经出小秧子了.回家后在脸盆里打开盆盖,挑出约近五十只小秧子,进行孵化白虫.未出小秧子的蟋蟀卵收集起来放入冰箱冷藏,到同年9月9日晚加温加湿进行孵化,9月13日看见大量的小秧子出土了,所花时间只有短短的四天!这种情况行话叫:压籽!
所以大家可以把要孵化的蟋蟀卵先进行一段时间的加温加湿孵化,未出小秧子前把它们收集起来放入冰箱冷藏,等以后再要对它们进行孵化时,可以缩短很多等待蜕出小秧子的时间.
但对要长期保存的蟋蟀卵不能这样做!所以在养蟋蟀时,对选出来长期留种的好蟋蟀虫卵应早日收集起来放入冰箱内冷藏.
短时期内就要孵化白虫的蟋蟀卵可以这样去做.
孵化秋蟋虫卵时有一个问题希望大家注意:
立秋时分,蟋蟀开始蜕壳变为成虫.到秋分为蜕变的最高峰,白露时分渐进尾声.蜕变为成虫的蟋蟀只要二三尾碰头就会交配产卵.而这碰头可由鸣叫声吸引或由气味相互吸引,它是蟋蟀这种生物亿万年来的进化形成的,是确保蟋蟀能繁衍生息的必要条件.三尾蟋蟀在交配后一星期里就会产卵,以后会再去找二尾蟋蟀交配,继续产卵,直到老去,历时约45-60天,分批分期产出总数约200-1200粒左右的蟋蟀卵.
知道了秋蟋三尾产卵的过程,再想一想三尾蟋蟀产卵时的天气情况,善于思考的人们不禁要产生这样的疑问:第一批虫卵产出时逢气温30度湿度75%以上,时值八月初,到九~十月间,那么高的温度湿度下还不出小秧子了吗?!而等这批小秧子长大成熟不正好赶上严冬了?!那还不全冻死啦!事实上这样的情况并没有发生.为什么?原来蟋蟀在亿万年的进化中形成了一种保护:虫卵自锁!秋季蟋蟀产出的虫卵,不会在同期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孵化,这就是自锁!要经过冬季低温的催化,解锁掉它的自锁,才会在来年的初夏孵化成长,至八月初开始蜕变为成虫.
有人要问了:我用秋虫卵加温加湿孵化,并没有经过冷冻,不也孵化出小秧子了吗?!是的!蟋蟀卵自产出后直接人工加温加湿,经过一段时间也会孵化出小秧子来的.这是另外一种孵化情况:叫累积积温孵化!打个比喻:秋蟋卵在温度30度,湿度75%的条件中,累积一定的时间,有人统计出这段时间约1000小时,也会打破虫卵的自锁,孵化出小秧子来!在自然界中温度30度湿度75%秋季一天中约8~10小时,积温达1000小时要花100多天,三个月后天冷了,具有一定积温的虫卵在温度10度以下,又变成"压籽"了,故自然积温作用不会使当期的秋蟋卵孵化出小秧子来的,人工孵化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这里有一点要注意,如果秋后用当季产出的秋蟋卵直接加温加湿孵化,从出第一只小秧子到最后一只秧子结束,出秧子的持续时间会很长,有时会达数月之久!当第一只小秧子都成虫了,卵泥里还在不断地蜕变出小秧子来.为何会如此呢?可作这样的解释:八月初秋蟋第一批虫卵产出后,因当时的温湿度条件,实际已经在做自然的积温作用了,而秋末最后那一批虫卵,产出时温湿度已远远低于温度30度湿度75%以下了,没有任何的积温作用!前后积温差异极大的虫卵一起人工加温加湿直接孵化,那虫卵累积积温达到阀值的时间差异也会很大!这就是未经处理的当期秋蟋卵直接孵化出秧子期很长的原因所在.知道这个原理后,要使秋蟋卵或不同期的白虫卵在短时间内集中孵化出小秧子,方便规模化孵化白虫时,可对虫卵作如下的处理:留种的虫卵放入冰箱,在约0度冷藏20天左右,然后取出在暖箱中约30度预热10天左右,再置于常温15度中,2天后加温加湿进行孵化.这样经过处理后的虫卵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集中孵化出小秧子来,方便以后的规模化孵化.
这是用热水加热的方法,把盖子卸开一条缝是为了增加孵化箱内的湿度.为了说明问题把盖子打开的大了一些,好拍到热气出来的镜头,实际用时只要留一条很小的缝隙就够了.
孵化白虫时一定要有给小秧子躲藏栖身的窝,没窝是孵化不好白虫的.良好的窝能保护小秧子,使其在孵化其间少受其它秧子的侵害;良好的窝能拉长分离小秧子彼此之间的距离,提高孵化时小秧子的密度;良好的窝能使小秧子自小就有划地为家的霸占欲,提高小秧子成虫后的战斗能力.
一,做窝的形状有多种,总结一下可分为:
(一)床铺式窝,如天津人用木板做的窝.小秧子在木板上如同在北方大床铺上一样.
(二)片状叠层窝,如用平板状的材料,层层叠起而做的窝.
(三)短管形状窝,如用竹管或纸管做的窝.
(四)蜂巢形状窝,多个短管组合形成的如蜂巢形状的窝.
(五)片管组合窝,把片状材料和管状材料组合形成的窝.
(六)麦草窝,用麦草或野干草做的窝.
二,做窝的材料有许多种选择,有木质,竹质,纸质,塑料,泥陶质,麦草或野干草.孵化白虫蟋蟀时它们各有自己的优缺点.
(一)木质板材,材质自然,获取方便,使用便利,有木质素可供秧子啃食.缺点是易受潮霉变,再生病菌病毒,且不易彻底清楚掉.如果孵化一次即弃用,规模化孵虫就会造成成本变高.
木材树皮,材质自然,获取方便,使用便利,有木质素可供秧子啃食.缺点是易受潮霉变,树皮中原生病虫害极易造成秧子大片死亡,给孵化白虫蟋蟀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大规模孵化白虫蟋蟀所用树皮数量多,连续获取树皮难度增大.
木材刨花,材质自然,获取方便,使用便利,有木质素可供秧子啃食,木材刨花形状自行卷曲成圈,有利于秧子孵窝.缺点是易受潮霉变,但其成本极低,更换方便,获取便易,大规模孵化白虫蟋蟀中多次更换,成本也不高.
人工合成板材和人工处理过的木板不能用于孵化白虫蟋蟀,记得云南有一位孵养蟑螂的人,用它后造成大批的蟑螂死亡,原因是板材里的有机成分苯等物质危害到了蟑螂的生长,同理用它孵化白虫蟋蟀也一样,如果小秧子不死也孵养不大,最终结果是孵化出一箱小个子白虫蟋蟀来.
(二)竹质管筒,材质自然,获取方便,使用便利,有竹质纤维素可供秧子啃食.大规模孵化白虫蟋蟀能批量供应竹质管筒,孵化过程中更换也很方便.缺点是易受潮霉变.
(三)纸质板材,硬纸板(瓦棱纸)裁成条块状,叠堆在一起也是很好的孵化材料.它成本低,易找寻,大规模孵化白虫蟋蟀也能方便地大量供应,在白虫蟋蟀的孵化过程中更换瓦棱纸片也很方便.缺点是极易受潮发霉.
纸质鸡蛋隔,可以整块使用,也可以剪碎使用.同样它成本低,易找寻,在菜场卖蛋摊位可以很便宜地购买到,大规模孵化白虫蟋蟀也能方便地大量供应.孵化过程中更换也很方便.缺点也是极易受潮发霉.
纸质纸管,可以到纸管厂或纸箱厂去购买,二层纸(最便宜的板纸)做的即可,大小与竹管筒一样,大批量购买成本不是很高的.优缺点与纸质板材一样.
(四)塑料管,可用家庭装潢时铺埋电线的PVC细管,锯成一寸长的塑料管,堆铺在暖箱里来孵化白虫蟋蟀.它的优点是获取方便,不易发霉,清洗方便,随时可更换并能重复使用.缺点是成本较高,如用电暖器具加热的,要远离热源,以免受热后散发出有毒的物质来,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塑料多孔板,家庭装潢时吊顶用和隔墙用的PVC隔板,横向锯成一寸宽的条块,平铺或码成蜂窝状来用.优缺点与塑料管一样.
(五)泥陶砖瓦,建筑用的多孔泥质砖和瓦片.优点获取容易,更换方便.缺点是份量重,隔代传下来的病虫害不易彻底清楚掉,不能反复使用,大规模孵化白虫蟋蟀时成本就变得比较高了.
(六)麦草或野干草,麦桔杆或野干草做窝优点是材质自然,获取方便,使用便利,成本极低,有草纤维素可供秧子啃食.缺点是易受潮霉变,再生病菌病毒,孵化秧子其间要多次更换. 上述孵化白虫蟋蟀的材料除了塑料外,都只能一次性使用.因为在孵化白虫蟋蟀时,各种各样的因素都会在孵化材料上留下永久性的生物性污染,这种生物性污染是不能彻底清楚掉的!如不注意在下一次孵化白虫蟋蟀时使用了用过的孵材,极有可能会造成秧子生病,形成瘟箱,瘟缸,瘟棚等不可挽回的严重灾害!
这就是床铺式窝,是用木板做的.小秧子在木板上就如同在北方大床铺上一样,可以四处跑动,无遮无拦,互相碰撞斗咬,最后剩下的整窝蟋蟀互相和平共处,斗性降低.就像过去独居的东北虎在人造虎园里群居长大后,斗性急剧降低一样.孵化竟斗用白虫蟋蟀应避免使用这样的窝,听叫的白虫蟋蟀除外.
这就是片状叠层窝,是用平板状的材料,层层叠起而做的窝.每一层中有许多分散独立的小窝可供秧子躲藏,秧子在每一层中即能相互碰头跑动,又能转个弯就找不到原来争斗的对象.而原占窝的秧子对路过的秧子有了敌对性,孵化成虫后的蟋蟀斗性所增强.图中是用纸质蛋隔加瓦楞纸板相互叠加而成.也可用瓦楞纸条片按井字形叠堆而成.
五,孵育若虫:
自小秧子出壳后,就要加食喂养蟋蟀的若虫.次数一天二次,投食量视若虫多少而定,如用热水加温的,同时可更换已冷却的热水;用电热器加温的,要看湿度如何,决定喷雾与否.饲料放置的地点要固定放在养箱的四只角落旁,蟋蟀会养成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取食的习惯.多放几处能使小蟋蟀不因食物过少而发生打斗.若虫在四龄前时千万不要放水盂,不然会淹死嫩小的若虫的.若虫四龄后可加水盂或不加水盂,不加水盂的话饲料中水份要多一些.放入新食时要取出剩余的旧食,勿使养箱内发生霉变现象.饲料以玉米粉,小米粉为主,辅助添加大江鸡饲料或小鸡饲料(在花鸟市场的鸟食摊有卖的,没有大江牌的,也可用其它牌子的小鸡饲料),因其含有激素,能促使蟋蟀个体长大.用水把它们调合成厚浆糊状,挖取一小勺放在青菜叶子上,菜叶与饲料一起平放在养箱的固定地方,供若虫食用.
饲料配比:
一份荤腥饲料(虾肉,蟹肉,蛋,肝粉,血粉等).荤腥饲料是每顿都放还是隔顿或隔一段时间再放,看个人喜好或虫情而定.
一份果蔬食物,
二份大江鸡饲料,
六份玉米粉小米粉.
转一文网友"小狐狸"的回文:里面有关食物和喂法及孵养方法与选雌的内容非常好,可作参考!
"您好,和您一样也是蟋蟀发烧友,看您的帖很喜欢,其中有一些和天津暖房不一样的地方,饲料和子粒,斤:黄豆100,玉米面30,黑豆5,绿豆5,红豆5,高粱5,糙米5。羊肝,白鲢鱼,小河虾,三种动物性饲料占二成每天换,小秧子刚出放在暖房架子最高处,30度多,随个体成长向下放,一般架子3~4层,最底层也有25度,几家暖房都一样,他们留子的三尾大的吓人。"
ljbljb解释一下天津份房的做法:
一,饲料配方:黄豆100,玉米粉30,黑豆5,绿豆5,红豆5,高梁5,糙米5.(羊肝,白鲢鱼,小河虾)2.
二,喂养方法:各种豆类,杂粮磨成粉,按比例混合均匀,煮熟,与动物性饲料羊肝粉,白鲢鱼,小河虾粉三者选一烧熟后拌匀.喂之!动物性饲料一天喂一种,三天内轮换一遍!
三,孵化要点:小秧子刚蜕出壳时,要放在暖房架子最高处,那里温度有30多度.随着个体长大逐层下移.一般架子3~4层,最底层的温度也有25度.
四,选雌重点:留种的三尾要选色纯,体格超大的三尾,来保证孵化的蟋蟀后代色络,体格达标!
小秧子在刚出壳时置于高温处孵化,这就像人的婴儿刚出生时放在暖箱里一样,使其在生长的最初时期就能得到良好的发育,为以后秧子生长壮大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我试过,刚出壳的小秧子没长足,以后再加温加食,想促使小秧子长成大体格的蟋蟀是不可能的!小秧子最初阶段的温湿度是非常重要的,高温高湿是关键!
食料要煮熟,特别是玉米,小米,要煮得粉状颗粒完全糊化,小鸡饲料要用水浸泡软化后捣烂,所有的饲料配齐后滴入一滴激素药水,拌和均匀,保存在冰箱内待用.可配制一~三天的食料.
关于秧子长成蟋蟀后,牙齿大小问题,与食物是否有关?
我说一个事件供参考:一次,一位虫友把许多虫卵一分为二,一半给了一位孵化白虫的份家,一半给了另一位孵化白虫的份家.可等虫份出来后,大小没问题,都差不多大,可就是牙齿有区别,一家份的特别大,而另一家份的就是小!可见,虫的牙齿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但与后天的孵化关系更大!孵化的温湿度控制,食物种类与配方,喂养食物的颗粒大小及干湿度,食物添加剂,换喂食物的次数,旧食的留存时间长短,等等,这些俗称的孵化时的手势,决定了所孵化出来的成虫许多关键问题!
根据生物运动器官功能进化:用则进,废则退!的规律,生物的某个器官不断使用,就会进化和特化.蟋蟀的牙也一样,从小时候就让它不断地强化,到秧子成虫后,它的牙会比没有经过强化的秧子的牙要强大.强化的方法可用干硬的食物让小秧子啃食,一来会强化牙肌,二来可使牙齿强大.
想要所孵化的白虫牙齿大,就要针对蟋蟀牙齿的生物特点---即角化蛋白质,生物学上也称:几丁质.蟋蟀在野外时主要是吃其它的虫子,来满足自身生长对蛋白质的需要量.而在喂养时就要多补充一些动物性蛋白质,我用的有:蛋类,血粉,羊肝粉,白牛奶(奶粉也可以),以及那些人们常用的动物蛋白质鱼虾肉皮(胶质)等.
我孵化白虫时,发觉四龄以后的秧子会啃食泡沫箱的箱壁,是那些长大了一点的秧子没食物吃吗?!应该不是,因为我每天要放二顿食物,在放第二顿食物时,发现第一顿的食物剩余了许多!
猜想:
一是长大后的秧子某些微量元素可能缺乏了?!食物中已不够它们吸收了?!
二是长大了的秧子也要磨牙?!练练牙口?!不得而知.
孵化箱的秧子孵化容积率:
一只孵化箱的秧子孵化容积率是多少?
第一,要看孵化箱的大小;我自己的经验是:一个50x35x30cm泡沫箱能孵化约50个左右.
第二,要看孵化箱里面的情况而定.我自己的经验是:孵化箱里多放一些纸筒,让秧子有地方躲藏,就像住楼房一样.这样就能在有限的容积情况下多孵化一些小秧子.我现在正试着在上述的泡沫箱里孵化150只小秧子,看看孵化的情况会如何?
一只特定大小的孵化箱秧子孵化容积率是一定的,不能无限放大.
这里引用一个国外的生物繁殖试验来说明一下.
六七十年代,地球人口巨增,国外科学家对此深感忧虑,那时各种有关的论文,学说大量出现,探讨地球到底能养活多少人口这个事关重大的问题.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用事实来说话的,科学家们为此建立了一个生物实验模型,选用繁殖力极强和繁殖速度最快的老鼠来做生物实验模型的特选生物.科学家们发现老鼠的最佳生活容积率是五平方米养一只老鼠.于是科学家们建了一座三十平方米全封闭的房屋,它有着良好的通风和输送食物及清理垃圾的功能,在此生物实验模型屋中放养了三雄三雌特选老鼠.在优越的环境和充足的食物供应条件下,老鼠很快地繁殖起来,数量从开始的六只上升到几千只,几万只.当然死去的老鼠和食物残渣及粪便会很快地被清理出去,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影响到实验模型的效果.时间过去了数年,生物实验模型屋中的老鼠数量更是上升到了惊人的亿万只,狭小的生物实验模型屋容纳不了这么多的老鼠,老鼠们挤来挤去,打斗啃咬,为此而遭受到伤残的老鼠比比皆是,狭小的生活空间使老鼠们心情爆躁,行动失常.接下来,老鼠的数量开始由亿万只下降了!
老鼠的数量由最高峰下降,是科学家们早就预想到的结果,那是一条预想的抛物线,或者说是一条理想中的双曲线的半边,即永不为零的曲线.
老鼠的数量逐渐回落,起起伏伏,渐渐地又接近了当初的六只左右.科学家们满心希望老鼠们会又在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充足的食物供应条件下,再一次地鼠丁兴旺起来.
但那样的结果没有出现,三十平方米全封闭的环境优越,食物充足的生物实验模型屋里,老鼠们风光不在,它们一个接着一个地死去,最后连一只老鼠都没有了!只剩下空空的毫无生机的生物实验模型屋.
怎么会这样?!
科学家们疑惑了.
通过解剖分析,遗传分析,科学家们发现了致使老鼠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由于空间狭小,过度拥挤及相互之间的争斗,使得老鼠身体内分泌失调了,并衍生出特别的内分泌蛋白酶---胺基酸.这些因素造成老鼠身体素质下降,行为变异,繁殖力变低,老鼠的种群也因此消亡了.
类似这样的现象科学家们推论:在地球上曾出现过无数次,许多生物的绝种,生物实验模型的结果极有可能是其中的一种原因,即所谓的:物极必反,盛极而衰!
科学家们担心人类是否以后也会遭遇此种结果.
在孵化白虫时,我们也遇到过此种现象.一次在一只长60x宽45x高35的泡沫箱里,投放了约3000多只刚蜕出壳的小秧子,繁殖箱内密密麻麻,黑漆漆的一片小秧子,准备在能分辨出二尾和三尾时分箱孵化,以便能提高二尾的孵化率.不久后,隐约感到小秧子的数量在减少,而且小秧子的个子也明显地长不大.等到小秧子的数量明显不足时,赶紧分箱.30只一箱,结果才刚够分出三箱来.
那三箱小秧子在条件优越,宽敞的孵化箱里总能孵化长大吧.但事与愿违,随着孵化的进行,小秧子不但个子长得慢,而且不断地死去.最后连一只小秧子都没了!
我与网友探讨此事时,把上述的国外老鼠生物实验模型的结果说了,大家一时也没有更好的解释.
用水问题:
水可用冷开水,或清洁无污染的自然水,人工制的矿化水和瓶装水别用!
水里可用避孕药化开后备用,在拌饲料时把此约水加进去调和.它也是激素,能刺激秧子虫体长大.养黄蟮的就是用它来使黄蟮长得又快又大的.如再放一些能增加肌肉力量的激素药:甾体类固醇及其它类似运动员用的激素药等,一种成分一粒,都投入一瓶水中,配成一瓶激素药的混合水,那效果就更佳了.在调食物时把药水滴一小滴进去即可.
这是我用来孵化秧子的安婷避孕药水.一瓶水内放二片安婷避孕药片. 书上说若虫养到七龄时,大多开始蜕化为成虫.实际在孵化白虫时发觉蟋蟀若虫要蜕化为成虫,约要经过一十三蜕左右.不知书上的说法是怎样得出来的.也不知蟋蟀在人工孵化的状态下,是否会改变它的生物规律,由书上的七蜕变为一十三蜕了?!在若虫蜕变为成虫时,就要把成虫捉出分盆喂养了.过晚起虫会发生这种情况:二三尾碰头就帖蛉,二尾会因刚出壳体弱就交尾而死亡.这个时间要掌握好.也可以在能辨别出二尾和三尾时,把二尾若虫捉出单养,就如同养秋虫那样.这样养大的秧子个体更易孵化的大!(但有人说:单养不会比群养大!我因没比较过,只是在孵化过程中自我感觉单养大一些.)
六,孵化温湿度:
孵化的温湿度其实有三种模式.
1,恒高温模式;即孵化时的温度控制在25-30度之间,这种模式容易孵化出体格较大的成虫.因温度高,蟋蟀新陈代谢快,食量大,吸收的多,故虫体易大.
2,恒中温模式;即孵化温度控制在20-25度之间.
3,大温差法:可用温控器调节或热水加温方式办到,孵化温度在15~40之间.而用热水加温这种模式孵化的温度变化极大,湿度较高,优点是加温加湿的费用低,简单易行.但孵化出来的成虫个体不及恒高温模式大.然而因其温度变化与早秋自然环境最为接近,并且有冷热温度的刺激,能激发出虫的斗性.就斗性而言,这种模式孵化出来的虫斗性较高.
三种温度的孵化模式相比,恒中温模式各项数据都居中.
区别:
买来的一些白虫有时在气温低时,如15度左右,还十分活络;而有时买来的一些白虫在同样的气温下,却木瞪瞪的,呈现受冷冻僵状态,弄不好还会冻死.它们实质上就是低温孵化和高温孵化所造成的.孵化时常期喂养温度及蜕壳时的气温是造成这种后果的直接原因.
以15~20度低温孵化的白虫,在13~15度的低温时,仍很活络;而在高温如30度及以上时,会受不了,也会出现木瞪瞪的状态,这就像大伏天人中暑似的感觉.而以25~30度高温孵化出来的白虫,在15度及以下时,即会出现受冻现象.
冬季购买白虫时,千万不要误认为那些动态活络的白虫是底板好,而把它们作为大将委以重任!其实在温度20~25度区间内,通常情况下二类白虫一般性的竟斗能力是差不多的!特殊情况例外,如多吃它虫的皮蜕等.在20~25度气温之间,二类白虫都能很好地活着和竟斗.所以白虫最适宜的温度是在20~25度区间内.
我今年用的是热水孵化白虫的方法,那些白虫个体虽然不大,但却异常地活络,即使气温在10~15度之间,也非常灵活,盆盖一开就想往外跳,而且与秋虫一样是连着三级跳!可能是秋虫卵的缘故吧.而这时候买来的白虫都木蹬蹬地不会动了.所以不能以在低温时的动态来判别白虫的底板!
七,孵化环境:
孵虫泡沫箱内的色彩环境对所孵化的虫也有轻微的影响.深黑色品种虫的后代,孵虫时最好选用黑色或灰色的材料,如黑沙或黑色细泥等;淡色品种虫的后代,孵虫时最好选用淡色或浅色的材料,如黄沙,白沙或黄泥等.做窝的材料也一样.这样做的目的是有利于虫色的配正.蟋蟀是经过四亿多年进化而来的生灵,它继承和遗传了要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生物特性.目的是为了躲避天敌,提高生存的几率.曾有人在出产煤碳的地里捉蟋蟀,出土的蟋蟀几乎个个都是真黑,真青.我们不妨利用蟋蟀的这个生物特性,来提高我们孵出蟋蟀的虫色配正程度.饲料的颜色,色素添加剂,植物的营养素如花青素,胡罗卜素等也对蟋蟀的体色也有影响.
这是孵化时卵床用的材料:左是黑沙,中是黄沙,右是细泥. 八,注意事项:
孵虫掌握:一要有窝,二要有食,三要安静,四要避光,五供给热量等原则.
经验得知孵化个体大的蟋蟀,热量的供给是一个关键.孵化白虫有一句话说的好:孵大虫要高温,孵强虫要温差!温差的理解应是一天内在大部分时间段保持高温,有一小段时间逐渐降温有10-15度的温差,但最低温度不能低于15度以下,然后再升温至常高温.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强调一点:这里提到孵强虫要温差,这温差是指从秧子开始,也就是从幼虫开始!而卵在孵化为秧子以前要保持高温高湿,促使卵尽快蜕变为秧子即幼虫!据我所知卵孵化为小秧子所化时间最短的是4天!长的要35天!一般人总是愿意早点把卵孵化为小秧子的!从卵孵化为小秧子这段时间长短对以后的成虫的斗性影响不大.
至于对卵的温差处理,应是在卵的保存期里进行,如上面说到的那瓶(有照片)07年的秋虫卵,正放在冰箱里进行低温处理,不过虫卵不能放进冷冻箱里,应放在冷藏格里,那里温度不应低于-0.5度以下!极限最低温度不能低于如山东最冷时温度以下!
孵虫时做窝的纸筒等物品不要随意地去翻动,一但翻动过,虫就要发生重新争窝而打斗的行为,极易给虫造成不必要的伤残.一般虫都有自己固定的窝及领地,它虫一但走错路靠近时,窝里的虫须抖一抖,叫几声,走错路的虫会别头走掉,不会发生争斗事件.就是有争斗,占窝的虫底气足,走错路的虫底气虚,嘴一碰弹开后,走错路的虫也就走了,不会像在斗栅内那样拼死相斗的.
多翻动也会造成小秧子生活规律紊乱,翻箱太过频繁,会影响到秧子虫的生长,使秧子虫受惊,情况严重的更会使所孵化的秧子虫损失很大,直接后果就是成虫少了和成虫小了!
泡沫箱顶口的外边缘,也要用玻璃胶带粘一圈,是用来防止害虫爬进去,不至于到头来养肥了几条无用的害虫.
给小秧子吃的饲料要拌的像厚浆糊,表面要干,不能太湿,不然小秧子会淹死在里面的.
经验得知:
三尾总是先蜕变出来,二尾要延后许多天才会蜕变为成虫.由于蟋蟀的天性,成虫就要帖蛉,而在同一个暖箱里三尾早已成熟,刚蜕变的二尾由于体弱,一帖蛉就会死亡,所以要在能分辨出二三尾时,把秧子分箱孵化为好!分箱后的秧子,在蜕变为蟋蟀一个星期左右起虫最佳!或者不分箱混合孵化.一旦有成虫蜕变出来就要及时捉出,单独喂养.刚蜕变的成虫机体较弱,这时就入盆单养,不易养足!另外此法就是要多费心思观察,不然一条满意的二尾,因没及时起出,帖蛉而死,那是非常可惜的事!
孵化白虫还要注意:
一,病菌害.
1,吃剩的旧食,要及时取出.时间长了在孵化箱里极易发生霉变,对小秧子不利.
2,孵化用的材料,如泥土,做的窝,使用的时间长了,小秧子拉屎撒尿都在上面,在高温高湿的环境内,也极易滋生病菌,影响到小秧子的正常生长,甚至死亡.孵化一箱白虫后要处理后再能回用.如:洗,煮,晒!
3,孵化白虫的孵房,要定时用石灰水刷墙消毒,或孵化一年就更换孵房.据说天津人孵化白虫就是一年换一次(当然是借的房子)
二,天敌害.
主要是蜘蛛,蜈蚣,螨虫类等等虫害.来源一是门缝窗缝,老墙洞里滋生出来的,二是爬进来的.解决方法只能用堵的老方法.或是见到一只捉掉一只,不给蟋蟀的天敌有生长的地方.
三,处理方法:尽量少用或不用泥土之类难以消毒的孵化材料,或者用泥土孵化虫卵,等孵出小秧子后再捉出放入不用泥土的孵化养殖箱里进行养殖.养殖箱是只有泡沫箱和窝二种东西组成.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减小病虫害!
ljbljb2010-3-29 20:37:31
九,蟋蟀的繁殖力疑问:
现在人们都知道人有繁殖能力差异的问题,如不孕症门诊到处可见,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有的人繁殖能力低下,过去是否是这样的?因这方面我是外行故不能得出什么结论,但从听到过的见到过的情况来看,过去好像没听见过什么叫不孕症的,是现在的人开放了不再忌讳谈论此事,还是现在污染严重了引发了这种病症的高发?这需有专家的论证.
那么蟋摔有没有不孕症呢?估计也会有,怎么来发现它呢?我们可以把所发现的一些现象作一总结,来推理一下,这里说一个见到的实际情况:2008年8月20日网友要下山东,家里的蟋蟀没人照应,便拿来给了我来养,其中有三条mc白虫.为了以后能孵化mc白虫,我特意选了三条上海松江出土的好三尾给它们帖蛉,以便留下mc种卵.8月20日字号里组织秋虫友谊赛,那三条mc白虫也出场了.比赛中二条mc白虫不经斗,入秋虫口即败了,但有一条mc白虫连着斗了三条秋虫,它与前二条秋虫奋战拼力而胜,战第三条秋虫虽尽了全力,终因体力不支和秋虫太过强大而败北.有国虫网网友在我发的<<2008年8月30日吉浦杯秋虫初赛------友谊赛集景之一!>>里看出端倪,说怎么看见有猴子?就是那只mc白虫.它们的后代---秋白虫卵我在收集时,发现三只山东瓷罐(给秋三尾和mc白二尾专用的)里蟋蟀卵有一只特别的量多和粗壮,而另外二只山东瓷罐里特别的量少和细小!我习惯给二尾蟋蟀帖蛉用的三尾是固定的,是用一只山东瓷罐装一公分厚的细沙,放入一只选出来的三尾叠在二尾的养罐上,不与其它二尾的瓷罐互混.这种情况引起我的思考:如果假设秋虫三尾都是生育能力健全并能多产卵的,那二只不经秋虫斗的mc白虫,就很有可能是二只罐内蟋蟀卵量少和细小的虫主;而那只能力战三只秋虫的mc白虫就一定是那罐蟋蟀卵量多和粗壮的虫主.原因是能使秋虫三尾多产卵的白虫二尾一定是身体健壮生育能力健全的,打斗能力也同样强大的.三只mc白虫的后代---蟋蟀卵有着极明显的数量和大小的差异,是否说明了白虫蟋蟀有繁殖力的差异?!印象中这三只mc白虫中,有一只盆里的三尾每每开盖都能见到其尾部挂着洁白圆大的蛉子,其余二只mc白虫好像此情况少些.会不会同一批蜕变出来的白虫中,有一部分白虫二尾蟋蟀繁殖能力低下,而另外有一部分白虫二尾蟋蟀繁殖能力强大.繁殖能力强大的二尾蟋蟀所帖出来的蛉子---精液包里的蛋白酶和精子能促进三尾蟋蟀怀上更多的优质虫卵,反之则不能.
推论开来,秋虫里是否也会有此类现象?无蛋批子可能就是这种情况,无蛋批子性器官发育可能有问题,不能排出健全的精包来,所以不能使三尾受孕而产出受精卵.与其帖合的三尾几次与无蛋批子帖合,不能实质性地产生交合结果,以后就会产生厌恶情绪,表现为无蛋批子起翅要蛉,晃尾求合,但三尾对此已表现出性冷淡,不肯再上背去帖蛉.这可能就是无蛋批子帖蛉很难的原因吧?!实际养虫时解决无蛋批子过蛋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勤换好三尾!让没有上过当的三尾去与无蛋批子上背假帖蛉.
与无蛋批子难以帖合的三尾,如放入有蛋的二尾蟋蟀盆里,时间一久,它们大多都又勤于上背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作一个这样的解释:生物进化促使三尾蟋蟀在短暂的生命有限时间里,尽快地与有生育能力的二尾蟋蟀交合,尽可能多产出健全的受精卵来,保证后代的延续.而与无蛋批子的帖合或生育能力低下的二尾蟋蟀交合,无疑是在浪费生命和时间,所以三尾蟋蟀几次上背后没有实质性的结果,就再也不肯帖合了,表现为厌恶二尾的求欢行为,发生追咬二尾现象.
这样又引出了下面这个想法:交配后能促使三尾多产卵的二尾一定会是能战斗的好虫?回想起2006年冬季的那只称为铁榔头的白虫蟋蟀来,它一生共获一十四次上风,战胜过数只强敌来将,战斗的场面多位网友亲眼目睹过.它的后代---蟋蟀卵极多,与它相配过的三尾,个个都能产出大量的蟋蟀卵;那只批子杀手的白虫蟋蟀也一样,下三很容易,不用费心去服侍,与它帖蛉后的三尾产卵量很大.帖蛉后的三尾蟋蟀产卵量大,这一点能否会成为我们辩识二尾蟋蟀好坏的一个标准?!要靠今后的大量豢养蟋蟀实践来获得支持.
以上几个方面的推论,都是基于假设的前提下得出的.前提不对,结果也会偏差.具体情况有待于读者的实践来纠错.谢谢多提批评意见!
十,白虫蟋蟀打斗能力的探索:
有网友问:
什么虫期、什么温、湿度下出大虫出凶虫?
答:
这是很难的问题,我也在探索中.如果总结一下,在上述问题下还可以从环境,食物,孵化密度,三尾秧子和二尾秧子数量比例的搭配,静养孵化,药物添加等方面来考虑,以达到所孵化出白虫的打斗能力增强为目的.
那么白虫要战胜秋虫路在何方?万事总有一个开头,从着手孵化白虫起,必须要做的几件事中,我现在总结出以下几点,请各位参考.
1,父母种系:
要孵化出来的白虫蟋蟀打斗能力强,就需要选择强虫的种卵,俗话说:虎父无犬子.打斗能力超强的父辈,能把它的强悍战斗力及凶狠的斗口遗传给它的下一代.蟋蟀的打斗能力是由父辈遗传的,打斗能力是属隐性遗传,而显性遗传---外表体格,是由母辈遗传的.所以要想孵化出来的白虫蟋蟀能有一个强壮的体格支持打斗,就要选择大头粗牙宽项长身笼的三尾做母辈.
2,孵化过程:
蟋蟀秧子孵化的全过程不能一成不变要有变化.现在孵化的白虫蟋蟀基本都是在暖箱(房)里孵化出来的,室内人工孵化环境已经证明是有缺陷的,与野生自然环境的孕育效果相差甚远.怎样的孵化过程能改变和提高白虫蟋蟀成虫的打斗能力呢?时间上在除上一年11月至来年四月间外,采取半人工半野生的孵化程序那应该是好的方法.比如,四月初小秧子出壳,在暖箱里孵化一个月,五月室外气温最低已在15度以上,这时把已孵化一个月的小秧子放归大自然,在选择好的野外田地里加以经心呵护,直至它们蜕变为成虫蟋蟀.这种半人工半野生孵化出来的白虫蟋蟀,打斗能力要比完全在暖箱(房)里孵化出来的白虫蟋蟀强.
3,打时间差:
白虫蟋蟀要战胜秋虫,如果双方同龄,那白虫蟋蟀的胜率是很低的.但白虫蟋蟀的龄期是人为控制的,孵化白虫时控制好孕育的时间,在六月底七月初使所孵化的白虫蜕变为成虫蟋蟀,再养30-45天,于8-9月间与秋虫打斗,以老吃嫩,白虫蟋蟀的胜率就会变高;而在深秋,那时秋蟋已经老了,天气也寒冷了,再加上秋蟋是怕冷的,这时候利用白虫虫龄人为控制的优势,以嫩吃老,另外白虫要比秋虫不怕寒冷,在深秋的季节里,活动能力白虫比秋蟋强,打深秋的秋蟋时,白虫胜率会很高;在整个秋季当中一段时间里,是秋蟋的鼎盛期,白虫这时斗秋蟋无胜率!这种利用白虫不同的龄期去战胜秋蟋的方法,就是打时间差.
4,品种杂交:
这有点争论,就是选蟋蟀的近亲和旁亲进行杂交,如mc.说这个问题前先说一下我们人种的通婚,大家知道我们地球上有四个人种:白种人,黄种人,棕色人和黑人.这四种人通婚都能生出完全健全并有生育能力的混血儿.现代DNA技术发现这四种人的DNA链有着很微小的差异,正是这些微小差异使他们在外貌和体能上有了很大的区别.老咪在外表上与中华斗蟋极为相近,叫声区别也很小,并且与中华斗蟋共生.老咪之间争斗时的发口极为狠辣,中华斗蟋平时与老咪会发生打斗,但大多是以中华斗蟋惨败完败而告终.mc是否是中华斗蟋与老咪的杂交,我不能做出肯定的结论,但我支持是二者杂交的说法(就像人种之间的通婚那样),可能二者DNA差别不大.我拿mc二尾与秋虫三尾交配产出来的蟋蟀卵进行孵化,能顺利地孕育出小秧子,情况与纯中华斗蟋的虫卵一样.
这是老咪,猴子,白和尚.正确的名子:长颚斗蟀!各位可以与中华斗蟋比较一下它们之间的区别. 5,单独孵化:
蟋蟀在野外和在暖箱里一样,二尾之间不可避免会发生争斗.一只二尾在人们把它选入放进蟋蟀盆单独喂养前,极有可能被打败过多次,只是人们无法知情而已.在长期单独喂养后,豢养的二尾蟋蟀忘记了曾被多次打败的惨痛经历,变得忘乎所以趾高气昂起来,打斗能力变强了.因此,在白虫秧子最后蜕壳前,把能辩识出的秧子二尾捉出单独喂养孵化,能使白虫蟋蟀的成虫打斗能力得到增强.在秧子二尾的单独喂养孵化期内,注意适当地调换一些三尾秧子进去,会更能激发秧子二尾成虫的斗性.这就像野生的孤虫打斗力超强那样,野生孤虫一生中与其它二尾碰头次数不多,但是它不会缺乏三尾蟋蟀的倾心眷顾.
6,虫卵优化:
说这个问题前先说一个国外对昆虫研究的最新成果,是秋兴网友对我说的.国外科学家发现:雌性昆虫在营养丰富安全的情况下,会产出量多而细小的卵;在营养不良混乱的情形下,改为产出粗壮量少的虫卵.前者以量取胜,后者以质取胜;前者是以众多的弱小个体平安顺应地获得种群的延续;后者是以少数的强壮个体战胜恶劣环境争得种群的繁衍.这可能就是白虫三尾产出的卵与秋虫相比要细小得多的原因所在吧.
国外这个研究结果提示我们:要改变目前对留种三尾加强营养以达到优化后代虫卵的错误做法,而应对所选出的留种三尾粗养粗放,人为营造一种高危环境,促使留种三尾产出粗壮的虫卵,使所孵化的白虫蟋蟀从种卵开始就能得到优化,以优良的种卵来提高白虫蟋蟀的打斗能力.
7,温差处理:
孵化白虫有一句话说的好:孵大虫要高温,孵强虫要温差!温差的理解应是一天内在大部分时间段保持30度高温,有一小段时间逐渐降温有10-15度的温差.但最低温度不能低于15度以下,然后再升温至常高温30度,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强调一点:这里提到孵强虫要温差,这温差是指从秧子开始,也就是从幼虫开始!而卵在孵化为秧子以前要保持高温高湿,促使卵尽快蜕变为秧子即幼虫!因为人们总是愿意早点把卵孵化为小秧子的.从卵孵化为小秧子这段时间长短对以后的成虫的斗性影响不大.
对卵的温差处理能提高以后白虫蟋蟀成虫的打斗能力.卵的温差处理应在卵的保存期里进行.可以放在冰箱里进行低温保存处理,不过虫卵不要放进冷冻箱里,应放在冷藏格里,那里的温度不要低于0度以下.极限最低温度不能低于如山东最冷时温度以下!放在冰箱里的蟋蟀卵要注意保湿,冰箱有抽湿作用,一但失去湿度,虫卵就会死掉.
另外,关于药物添加问题我没有深入研究过,是因为我没有这方面的条件,药物添加当然不是指的去孵化药水虫,是指合理地使用某些药物,如激素,助长助强之类的药物等等;而关于食物配方,各人有各人的方法,总之是以能通过食物的摄取,促使白虫蟋蟀的打斗力得到增强为目的.食物配方的变动到底能多大程度影响到白虫蟋蟀成虫的打斗能力,我没有做过这方面的比较,不能得出结论,想象中会有一点,但不会起决定性的作用.白虫蟋蟀的孵化密度会影响到成虫后的打斗能力,当然是越小越好,但这有一个成本问题,孵化密度太小了成本就会变高,产出率变低,合理安排孵化密度能得到二者效率的最大化.
还有许多方法能使白虫蟋蟀成虫的打斗能力得到增强,我一时还不能想到,敬请大家能踊跃发言,给我启示,谢谢! 一十一,孵化白虫的问与答:
问:看了以后受益匪浅,增长了不少知识与见识,但还想请教几个问题。1.用多少温度的水加温?2.水温降到多少度换水?一天是两次换水吗?谢谢指教.
答:仁兄,你好!对你的提问现作一番回答:一,用多少温度的水加温:我用的是100度的开水,到在一个大号的饭盒里,直接加温的.小蟋蟀感觉到热,会躲开,等稍冷后会围在饭盒的旁边取暖的.二,水温降到多少度换水:我是上班前加一次开水,下班后再换一次开水.一天二次.休息天早上,中午,晚上各一次,换开水时同时换食.不过在冬季还是用加暖器控温孵化白虫效果好!我孵化的白虫一月八日出来的全是三尾,到一月一十九日才出来二尾.也不大!上海的斟数约在一斟半-二斟之间.
问:能够孵化出就很了不起了,不管大小,再请问籽要在冰箱冰过吗?
答:籽有自锁系统,冷冻能解锁它,冷冻还能使籽同步出秧子.一次我用野籽孵化没有冷冻,结果秧子出了几个月还没有出尽.有关要孵化大虫的要点,我又在那篇文章里补充过了.我的经验是:一全白虫卵孵化白虫会大!二孵化大虫热量必不可缺!即要高温!我孵化的秧子一开始天气热时,长的很快,但12月天冷了,约有一个月时间没见样子长大过!而且还有冻死的现象发生.网友"提提-11"孵化的秋虫卵,出来的白虫第一代有四斟大!他是全高温孵化的!2009年我用秋籽电暖控温孵化出来的白虫也是四斟大小.
问:还想一个问题,如果用飞三配种孵化出来的蟋蟀会都是飞机蟋蟀吗?
答:首先说一下:飞翅不是蟋蟀的一个亚种,它只是蟋蟀的一个变异.是在一定条件下的特化,如潮湿地带多出飞翅.这个变异为不完全遗传性,就是说飞翅的后代不一定全是飞翅,也有一部分是蟋蟀.这就像有的人有六指,但他的后代不一定也是六指一样.
问:请问,蟋蟀孵化出来了,就现在这个季节在饲养过程中还需要继续加热加湿嘛?
答:小秧子孵化出来后,这个季节还是要保温的!注意这里用词是:保温!不过这时如果一天之内最低温度在10-15内,或者短时间再低一些也没问题,最高温度在25-30度.而且一天之内有温差,对以后成虫的斗性能有所加强的.湿度还是要保持在65%-75%左右,因为是无水喂养,秧子所需的水分全靠空气的湿度和食物来获得.卵在孵化时最低温度不能低于:15度!最好在:20度以上!湿度也同样,不能小于65%,最好保持在75%左右!
问:我是11月10日开始把卵加温的,可是到现在都没动静,我很是着急啊!你说这正常吗?有没有我把上面铺的土太厚的原因呐?
答:是的,卵上面的覆土层不能过厚,不然小秧子出不出来的,因为少了三尾的产卵通道,小秧子要费力地自己咬出土层,故覆土层不能过厚.
问:请问我没有条件自己种菜,用卖来的菜行吗?用那种好,怎么处理.请告知.谢谢!
答:如要用买来的菜,就用冬天出产的大白菜,这时因自然界里虫害已没有了,农民是不打药水的.不过如果设计孵白虫在早秋打秋虫的话,在四五六和八九十月份时,是要自己种青菜的,很好种的,找几只花盆,土里上足水,撒上青采籽,一个星期就出芽了,菜籽在郊区或农村的供销社里有卖的.或用大白罗卜切片也可用的,罗卜一般是不打药的.
问:出来30天的秧子和苍蝇一样大正常吗?
答:如像麻头大苍蝇那样大,有一公分净体长,很正常.秧子蜕壳后增长的体长是按蜕壳前体长的20-30%增长的.所以一~四蜕高温高湿很关键!
问:虫吃避孕药,以后会不会斗性差下来啊,去年有没有去和别人斗过啊?!
答:一样会斗,别看药名吓人,其实就是激素,动物昆虫都是地球上同时起源的生物,就像人在从卵子发育时,同鱼,动物的发育极像一样.各种激素都有异曲同工之处.只不过要掌握微小计量就可以了,在数十万分之一内.
问:那么,秧子的活动范围就小了打斗能力是否因此而下降?
答:不会的!大概如秋虫的成虫一样,在盆里养足后,一样会打.
问:还要添加增厚皮壳的激素药,如甾体累固。那里有买啊。有没有可以使牙齿大的东西啊?
答:我现在一下子也弄不到这些激素药,知道一些孵化白虫的高手,用了很多激素类的药物来促使蟋蟀长大和增厚皮质.如能有这些药物,可在一瓶水里,把所有的药物都溶化在里面,调拌食物时滴一滴进去就可以了.这些药物就是健美运动员增加肌肉用的,一般运动员用来增加体质体能的激素药都可以用在孵化蟋蟀上,以达到增加皮壳厚度的目的.要使牙齿大,看来只有多补充一些能转化为角化蛋白质的东西了.不过牙齿是由遗传所决定的,还是要从种上去着手.
问:你现在的白虫有多少大了啊。温度一般控制在多少之间啊?
答:大小在正常范围内.我是用100度热开水加温的,一开始温度在局部位置会在46度,以后就会慢慢往下降,过去的所谓:"进烫"就是这样的情况,它有一个好处:就是不会再往上升温,只会降温,直至室温.如用恒温控制器,应选用:25-30和20-25这二种温度区域.短时间里最高温度在35-40度,最低温度在15-20度都是正常范围,只是湿度不能低!一但低于50%就要喷水雾给湿.
问:请教一个问题,白虫份白虫是不是越份越大啊,野籽第一代是不是不容易份大啊?时间上有区别吗?
答:是的!白虫份白虫,随着代数的增加,是越份越大!但斗性会越份越降低!故在多代后要与秋虫拉近一下血缘,以增加斗性!野生籽第一代是不容易份大的!至少与个大的秋虫相比,体格没秋虫大!这是什么原因,还没弄清楚,但这是事实!可能如野外的秋虫那样,把虫卵换一块地,后代体形一定不会比父辈大,要多代后才会一样.野籽和白虫籽的秧子要孵化的大,父本母本,温度,代数,食物,激素添加剂都是主要的因素.要斗得狠,还要添加增厚皮壳的激素药,如甾体累固醇等.至于秧子的孵化时间通过实践,得出蟋蟀不止书上说的七蜕,一般都要有十蜕左右呢,近70多天.孵化白虫得知:秧子期越长孵化出来的白虫底板越好!
问:我份的白虫三尾贴铃近一个月了,怎么也不扎籽.我还想留点种呢?
答:白虫三尾体能不及秋虫三尾,如用的是泥土给它扎籽,土太硬它的产卵针会刺不进去,就会把卵憋在肚子里,白虫三尾的肚子会很大,长久不缩.还有刺针看看是否坏了,坏的话也不会产卵的.解决方法是,把土砸松呈细碎状,没有硬块,或改用细沙产卵;三尾要多喂荤腥食物,促使它排卵;产卵的三尾温度控制在20-30度之间,温度低了也不会产卵和吃食的.结蛉的三尾低一点温度不易老,这是与孵化白虫的区别.以上方法去试试?规模化孵化白虫收集虫卵,可用一个大暖箱,底上铺一寸厚含水分的湿细沙,覆盖一片窗沙,再多摆一些蟋蟀窝,让蟋蟀有地方可藏身.然后把所选的三尾和二尾都放进去,数量可多可少,温度控制在20-25度,湿度50%以上,注意隔天喂水,食一次.换食时一定要取走剩食和死去的虫体,防止发霉兹生病虫害.等一季虫过后,就能取到大批的种卵了.
问:看了您写的文章提到孵强虫靠温差,您指的温差是指从卵开始,还是从幼虫开始呢?
答:我写的文章中提到孵强虫靠温差,指的温差是指从秧子开始,也就是从幼虫开始!高温为30度,低温在15度以上,可一天拉温差一次.也可几天一次.而卵在孵化为秧子以前要保持高温高湿,促使卵尽快蜕变为秧子即幼虫!据我所知卵孵化为小秧子所化时间最短的是一星期(4天!),长的要35天!一般人总是愿意早点把卵孵化为小秧子的!从卵孵化为小秧子这时间长短对以后的成虫的斗性影响不大.至于对卵的温差处理,是在卵的保存期里进行的,如我写的那瓶(有照片)07年的秋虫卵,正放在冰箱里进行低温处理,不过不能放进冷冻箱里,应放在冷藏格里,那里温度不会低于0度以下!
问:白虫三尾平均用五六次就没用了,白虫三尾底板差!我这几年都用河南的三尾,那里三尾底扳都很好.
答:是的!白虫三尾嫩,底板不足.一定要养足后才能用!约要养二十天左右!秋虫三尾不一样,可在白露时留一批嫩三,现在发现,三也是讲底板的,白露时留的嫩三其中底板好的,到晚秋时放下去,一分钟见蛉!这是网友乌云兄告知我的.
问:请教你,我5月1号出的虫,要隔多久脱头道皮,以后每隔多久脱一次,请教一下白虫喂食。另外请教喂什么激素能长大头和牙。还有我繁殖的三尾也是飞蟋蟀.因我是安徽山区的蟋蟀爱好者,每当虫季一过就没法买到虫,我们只有自已繁殖,但繁殖出的虫总是很小,而且都是飞虎,不知在哪出了问题,看了师傅的贴你的白虫怎那么大,特请师傅指点,麻烦了,先谢!
答:小秧子出壳一二天就会蜕第一次壳,不过要用放大镜才能看出;以后蜕壳时间会逐次拉长,一只蟋蟀从秧子到成虫起码要蜕约一十次壳以上,时间在60-75天之间.过去说的七次,可能是秧子小时候古人没法观察到它在蜕壳而造成的误解.每一次蜕壳,秧子体长就会增加原体长的20-30%.所以最初的四蜕期里高温高湿是关键!掌握此点就能孵化出大虫来.白虫食物以玉米粉小米粉为主,配以大江鸡饲料和血粉肝粉蟹粉等就可以了.饲料和药物每个人都有自己心得和配方,总的来说以能孵化出来体强的白虫为标准.飞翅出的多是暖箱环境太过潮湿了,五龄后暖箱里的做窝材料要干,不霉!或者那时换新的做窝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