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个人的素质
按理说,观念应该处于一个全理性的角度,全然去看待的一个问题。但是,事情并不是想像的那样简单。
因为,理性本身都是由感性构成的。且不说,感性会把理性支向何处;何况,由理性处理出来的观念,感性又会怎样看待、和刻意歪曲呢?
所以,实际上,任何观念都是一个人感性力量和理性素质的表现。
观念只是形式,它可以通向更高的状态;但是,它却时时在个人素质的控制之下,而产生它的高度。换句话说,观念是个人素质的产物。
其实,观念只是针对的形式,它应该有一个绝对化的相对标准。但是,它由于总是主观化在使用;所以,无论它怎么样,它都不能实现绝对化的理性。那么,始终,观念就在非太空化的状态下,带有主观的色彩,而产生它的观念。
当主观色彩在带动观念化之下,而发生所谓理性的碰撞。这时候,由于都带有各自陈述的事实,在各人陈述的事实的带动下,而发生主观素质的碰撞或对决。就发生了一个奇异的现象,当人们在表述对象本身都难以捕捉清楚的情况下,人们却为了各自的心理状态,而偏执一辞的时候,人们实际上不是在发生理性或观念的碰撞,而是纯粹的个人素质的碰撞。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素质有大、小,当它要产生观念的时候,它总是因为自己素质的大小,去蒙受或承载那个所据观念的状态。
那么,在一个人所愿意承受的观念面前,再去给它讲所谓的理性或形式,它还能把持得住那个应有的状态吗?
在事实本来就很复杂的情况下,加上主观者的不愿意、或无能力的投入;那么,那样讨论的结果,还有多少是可以沟通的呢?
事实上,由于一个人的素质状态不一样,它总会将心比心,以己之心度彼之腹;那么难免就会产生在它个人素质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观念的大厦。
那么,个人素质才是一切发展的动力,和探究的本源。
由于个人努力的方向不同,它看待社会的走向就不同,因而对社会的判断也就有走向的方向的不同。因而,它对社会坚持的东西也就不同。但这个坚持却是在它的某一个水平线下的呓语罢了,只不过承载了观念的面具。
但是,社会的总的方向和必然流向,必然是建立在个人素质提高上的流向。那种凭借个人素质的负隅顽抗只能是个人素质诉求下的炮灰。
所以,个人素质才是构建一个社会的精神大厦,正是由于这个精神大厦,才组建了这个社会的物资形式。物资只是灰土,而精神才是水泥和钢筋。
别,不要说出来,不是它不懂,是它不愿。它会不好意思的,而加以“反驳”。 假如我們是植物
那理性好比這植物上開的花
但花不是植物的全部
假如我們是冰山
那理性只是冰山上面露出水面的那塊
19世紀之前
人們就知道人心有個黑暗地帶是無法窺探
但人的行為卻一直受限於此黑暗地帶的牽引
直到一個懂精神分析的醫生弗羅伊德
利用人的(夢)
進入人們的那塊黑暗地帶
展開一連串探索
才闡明瞭人的各種欲力
他的作品是名著(夢的解析)
19世紀的另一哲學家叔本華
在其名著 (意志與表象的世界)裡便闡明
主載世界的是(意志)---(欲力)
這(意志)的欲力有二: 一則求生(生之欲) 一則繁殖(性之欲)
所有生物都受這二欲的指引而存在
萬物的生命形成不是因人類的理性的規劃而來的
佛經也表明和叔本華相似的見解
生生死死 死死生生 不斷輪迴於世上
理性就算有所謂的(客觀)
也要受個人的選擇要那些客觀
有位哲學家說
(世界是你的材料)
你認為(世界)有那些材料便是構成你的世界觀
即使有多客觀也是你個人的世界觀
引用樓主:
(個人素質才是構建一個社會的精神大廈,
正是由於這個精神大廈,才組建了這個社會
的物資形式。)
這很對的
但是誰去控制個人素質
我觀察歷史上的各種政治理想
為何幾千年了
都無法有效整治亂世
主因是治標不治本
大凡凡夫
不論幾歲是初嘗禁果的 或偷情的 或在非洲饑荒之地的
或作奸犯科的
都不忘要生出後代
再用那種環境下去成長那些後代
卻要用國家教育的方式來導正
所以
不論是教那位偉人的思想
就算有用
效果也不夠這世界的亂
我曾經在學校向教授提出這看法
我說必然在人之出生的素質上有所選擇
否則便是難治
但牽涉因到人權的自由
所以沒討論了
不過佛經上說
人間是輪迴中轉化的一道
是宇宙的一環
人在這輪迴中決定向上或向下
我們雖有共業
也對這地球有環境上的虧歉
但也有各自可以努力的理想
人的素質便是其本身的價值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