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嵩山一日游
酝酿已久的嵩山少林一日游终于成行。登嵩山是我长久以来的一个愿望,少林寺虽然也去过两次,却一直鼓不起勇气爬嵩山。
少林寺位于嵩山脚下,两次游少林,巍峨的嵩山叫人望而却步,每次都带着遗憾打道回府。这次终于有机会再度游嵩山少林,这回我一定不再犹豫,鼓足勇气,信心满满,嵩山,我一定要征服你。
早上7点多,一行人背起行囊,逃离家门,从郑州沿郑少高速一路向南,向着嵩山,风驰电掣。
一个小时的车程,进入登封境内
沿途不少大大小小的武校.武院,各家都在招牌上表明自己的“正宗”地位,我想这都是《少林寺》这部电影惹的祸吧。
路边还有正在习武的武校的孩子。看着这些年纪不大的孩子们,不免也为这些所谓“少林弟子”的前途担忧
著名的塔沟武校
进入少林景区
来到少林山门前,康熙帝亲笔御题的“少林寺”三个大字格外醒目
进入山门,往里走是七进出的少林寺常住院,甬道两旁是素称少林寺活化石,树龄1500年的银杏树,1500年啊,什么概念?
枝繁叶茂的银杏树,历经1500年的沧桑,枝头依然果实累累
虽然来过少林寺,看到这颗树上有许多小圆坑却好像没什么印象,凑到别的旅游团旁边蹭听,才知道这是因为当时少林弟子在练习一指禅,二指禅时因找不到练功器材,就把银杏树当做练功材料时而留下的。
哈哈,也来练练一指禅
这也是一棵银杏树,不过它是一棵公树,不会结果,当地人称它“光棍树”,未婚男女是不能跟它合影的,否则要打一辈子光棍,哈哈~~
金庸大侠亲笔题字的石碑
大雄宝殿,是全寺的中心建筑,是僧人进行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该殿和天王殿一样在1928年被军阀石友三烧毁。这是1985年重建的。
藏经阁,又名法堂,明代所建,毁于1928年,1994年重建,它是寺僧藏经说法的场所。有没有注意到,藏经阁的“藏”字少两笔,据说是当年赵朴初题字时考虑到,藏经阁曾遭两次大火焚毁,所藏经卷已经不全,所以“藏”字就少写了两笔。
http://singsong.us/choir/shaolin/shaolinshaolin_mix8.mp3 藏经阁殿内供奉汉白玉卧佛一尊,长7米,重16.5吨,法相庄严、祥和。
方丈室是寺中方丈起居与理事的地方,只是如今方丈室大门紧锁,方丈却不知所踪。
立雪亭,其建筑原名为“初祖殿”,又称达摩亭,之所以最终定名为立雪亭,这背后是关于禅宗二祖慧可“立雪断臂”的传奇故事。
禅宗二祖“慧可”原法名“神光”,传说达摩渡江到少林寺之后,在南京讲经说法的神光,历尽千辛万苦渡过长江,到少林寺一心一意拜达摩为师。达摩不知他有无诚心,便婉言拒绝。神光并不灰心丧气,达摩在洞里面壁坐禅,神光合十侍立其后,精心照料形影不离,神光跟随达摩九年之久,对禅师的一举一动是心悦诚服。时值寒冬,达摩在后院达摩亭坐禅,神光依矗立在亭外,合十以待。谁知夜晚达摩入定后,天降起鹅毛大雪,但是神光仍然双手合十虔诚地站在雪地上。第二天一早,达摩开定了,他走到门口一看神光仍在雪地里站着。达摩问道:“你站在雪地里干什么?”神光答道:“向佛祖求法”。达摩沉思片刻说:“要我给你传法,除非天降红雪。”神光意识到这是圣僧指点他禅悟的诀奥,毫不犹豫地抽出随身携带的戒刀,向左臂砍去,鲜血飞溅,染红了地下的积雪。神光放下手里的戒刀,弯腰拿起鲜血淋离的左臂,围绕达摩亭转了一圈,仍侍立于红雪之中,亭周围的积雪也被染成红的。此情此景,达摩看得一清二楚。他感到神光信仰禅宗态度虔诚,逐传衣钵、法器予神光,并取法名 “慧可”。从此,慧可就接替了达摩,成为少林寺禅宗的第二代,称之为禅宗“二祖”。为了纪念二祖立雪断臂,寺僧们将“达摩亭”改为“立雪亭”。
从此以后,少林寺僧人行礼不像其他寺院的僧人一样双手合十,而是右手单臂行礼,这也是少林寺为纪念这位断臂求法的慧可祖师而传下的习俗。
千佛殿是少林寺最后一进大殿,也是少林寺现存最大的佛殿,因殿内绘有大型壁画五百罗汉而得名。门额悬“西方圣人”竖匾,这是佛教界对佛的尊称殿内供毗卢佛,故又称毗卢阁。
千佛殿内地面上有48个排列成深20厘米的陷坑,是往昔寺僧练拳习武时的脚坑遗迹。脚坑分布方圆不大,呈一条线状,这是僧人刻苦练功的见证,据说清代朝廷禁止民间习武,少林武僧只好选择最隐蔽空旷的千佛殿习武。
千佛殿是明末重建的建筑,是保存较好的真正的古迹。神龛后面北壁及东、 西两壁,绘“五百罗汉朝毗卢”大型壁画:壁画高七米五,长四十二米,面积 约三百二十平方米,其规模之大为全国同类壁画中所罕见。五百罗汉形貌奇特, 分为35组,各表达一个故事。
游完千佛殿,返身往回走,见到一奇特驮碑大龟,引起我的兴趣,只见这只大龟,龟身龙首,十分英武
转到后边看看,嘻嘻,忽然想到一句很搞笑的歇后语.......(哪句歇后语,我先不说,看看有没有人能猜到,哈哈。)
这只小神兽据说也很有灵气,摸摸它的舌头,打麻将会把把自摸。
哈哈,美美也来沾沾仙气
一尊不知名的佛,在太阳下暴晒着,不知哪位好心的游客在他手里塞了一瓶矿泉水,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出了少林寺山门,向西就是著名的塔林。少林寺塔林是历代少林寺高僧的坟茔,总面积14000余平方米,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林现存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砖石墓塔240余座,其中唐塔2座、宋塔2座、金塔10座、元塔46座、明塔148座,其余为清塔和年代不详的塔。少林寺塔林是我国现存古塔群中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古塔群,这里的塔高一般在15米以下,由一级到七级不等,明塔的高低、大小、层级、形制是根据和尚生前在佛教的地位、佛学造诣、佛徒数量、威望高低、经济状况及历史条件而定的。
游完塔林继续向西就是令人敬畏的嵩山
哈哈,在家虽然豪言壮志,勇气十足,来到嵩山脚下,心里却又在打鼓,额,可不是我一个人在打鼓,同行的伙伴们也有畏缩的,当然还得找一个看起来比较合理的理由,“今天我们时间来不及了,不如我们坐索道上到半山腰,剩下的路我们自己走”。嘻,正和我意,(哈哈,偷偷羞愧一下)
坐上索道,离开地面,海拔在一点点升高,群山已在脚下
利用坐索道这段时间,给大家介绍一下嵩山景区的特点,嵩山哪里最美?
当然是三皇寨,三皇寨景区是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嵩山风景名胜区和嵩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嵩山风景名胜区内一个以山岳自然风光为主的景区,位于嵩山少室山西麓,在这里可以看到在嵩山其他地方看不到的嵩山岩石之筋骨,这都是几十亿年前嵩山地质形成期在地面的直接表露。据中外地质学家考察,嵩山岩石发育完整,在地球发展历史上,历经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代,习称为“五世同堂”。虽在世界上不为仅有,却也寥寥可数。因而被地质学家誉为“天然地质博物馆”,1991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轮通过为“世界地质遗产保护单位”。
下了索道,猛然间抬头望,一座山峰已横亘眼前,不由得大家一阵赞叹:好大一块天然岩壁,沿着台阶往前走,只见一块黑色石牌斜立于此
天哪, 眼前的这些岩壁竟然是25亿年之前形成的?!
不亲自登上嵩山,难以领略到嵩山的挺拔、陡峭、伟岸、雄奇,沿着山路往前走,可以说是美景不断,惊喜连连。
再往前走出没多远,便来到传说中的栈道,三千多米长的栈道穿梭山腰,险胜华岳、难似蜀道。
回望一下走过来的山路,仿佛是一条系在绝壁上的腰带。真不敢相信那么险峻漫长的山路,我们竟然走过来了!
沿途每到一个有典型地质地貌特征的地方,都会有一块石牌,对这些地质成因做一个简单介绍。
壁立千仞,雄奇险要的嵩山奇景
对地质结构成因和一些学术名词一窍不通,只是机械的拍照下来供有兴趣的朋友们研究欣赏。
一位勇敢的小驴友,站在小石门前
这块石牌上的字迹已经斑驳不清,根据字迹的痕迹,我把它大致写下来:
节理:在构造应力作用下,成于岩石中的一种破裂,破裂两侧的岩石没有发生显著的移位,称为节理。
山体滑塌时落下的巨型岩石
这块石牌不知何因缺了一半
沿着陡峭的阶梯奋力攀登
经过艰难跋涉,来到另一个景点,三皇寨吊桥
爬山已经爬到腿软的偶,站在吊桥上,只觉得头重脚轻,像踩在棉花上,吊桥稍有晃动,便感到胆战心惊,站在原地不敢动了,只好等吊桥上没有人了,才小心翼翼的走过吊桥。
心里虽然害怕,还是不能放过这难得的美景,壮着胆子在吊桥上拍几张
哈哈,终于走过来了
飞来石,呵呵,不知是不是这块石头,只知嵩山上有飞来石景点,却没看到哪有铭文铭刻。
俩块巨石自然搭成的人字石门
夹在石缝中的崎岖山路
陡峭的石阶,上了又下,下了又上,每走一步都要付出巨多的汗水,那句广告是怎么说来着,额“上上下下的享受”,可这时的偶,只感觉到“上上下下的难受”,景色虽美,腿却越来越疼。也只能怪自己平日里缺乏锻炼喽。
头顶绝壁齐天,脚下峡谷连绵
一线天
看见对面山崖上有个山洞,加快脚步,一探究竟
这是沿途看到的另一山洞,仙人洞,哈哈,很不起眼的一个小山洞,我想仙人是不会选中这样一个小山洞作为安身之处吧。
终于来到了在对面山崖上看到的那个山洞,原来此洞叫做“悬天洞”。
悬天洞:(石龛)
组成岩壁的石英岩,发育了三组近于直立的节理,将岩石分割成大小不一的块体,部分块体受自重或地震的影响而崩落,在崖壁上留下一个凹槽,称石龛,此处石龛高悬于崖壁上,俗称“悬天洞”
过了南天门,离下山的路不远了
已经看到了山下的公路
最后几处记录不同时代造山运动形成的不同地质景观
终于走完了最后几百级台阶。
回头仰望走过的山路,不由得感叹,嵩山之美,不虚此行!体力虽然受到极大挑战,心情却异常兴奋,不仅仅是因为看到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还体会到什么是沧海一瞬,什么是弹指一挥间!
三皇寨行走路线不过五六公里,而时间跨度却是难以想象的25亿年之久的地老天荒。
25亿年,少室山在一次次的造山运动中,形成了这么多不同地貌的沉积、褶皱等独特的地质奇观,这期间一定经历了多次剧烈的山体演变。
回想刚刚走过的路,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每经过一个地质奇观,便是经过一个远古时代!
嵩山这位经历了几十亿年沧桑巨变的古老巨人,我仰视你!我崇拜你!
(编辑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