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香轩 发表于 2009-3-15 17:53:20

铭泽 发表于 2009-3-15 19:29:47

宜兴人 发表于 2009-3-15 23:14:02

呵呵!看看还真不错的额!

12178102 发表于 2009-3-16 01:10:23

喝了十年了~我是上海的,曾经在潮州工作过一年.那里的人日常待客都是喝茶.
喝茶叫--加呆喝热茶叫---加滚加滚 加滚 加了就滚 呵呵:)
我喜欢喝凤凰茶里的-黄枝香.
上面这把手拉丕壶,是潮州枫溪陶罐(老来顺)的.

12178102 发表于 2009-3-16 01:17:06

相遇潮州朱泥壶---枫溪陶罐(转)

爱茶之人必爱茶器。器中尤爱紫砂壶。 世人只知宜兴紫砂,但枫溪陶罐亦是紫砂中的珍品啊! 初迷上茶之时,常在壶器之店游走,刚开始了解紫砂,可以说是有点叶公好龙之意,曾见过潮州朱泥壶,可惜不懂,看到表面的颜色,以为是刷上的红色,还嗤之以鼻呢,不想是极有缘源的。 潮人有工夫茶四宝:朱泥壶、若深杯、红泥火炉、砂铫;而朱泥壶则是宝中之宝。朱泥俗称”红泥”,是紫砂泥料的一种,它与紫砂泥并称两大泥系,但潮州朱泥与宜兴朱泥还是有别,既有共性,更具个性。《中国陶瓷史.第十二章.清时代》载:“自明至清,烧造瓷器者,有……广东钦州窑、潮州窑、石湾窑”, “上述各地之窑,内中之……潮州窑、石湾窑…….则至民国时代,亦仍旧继续制造。“史中之’潮州窑’,主要指枫溪窑。枫溪位于潮州市的中部,古称”怀德乡”,创于南宋,明嘉靖年间,因有一条很美的’枫溪’从乡中穿过,溪岸边有许多红枫树,遂改名“枫溪”。今为枫溪区,属潮州市。因盛产陶瓷饮誉海内外,有’南国瓷乡’的美誉。 枫溪陶瓷的起源可追述至李唐,当然要归功于上天所赐的丰富资源,那时的窑场已遍布潮州。在枫溪之东有飞天燕、大旗山,西北有白水、赤岗盛产瓷土,而本地的朱泥资源又取之不尽;加之绵延的群山及丰裕的草木……所以至今,枫溪的陶瓷业一直延续,且成为现代中国的瓷林新秀,真羡煞旁人啊!明代竖于潮州西厢七圣乡的《陶工碑》所记:西厢下社民以造陶营生,…。西厢统四村,枫溪便是其中之一。碑文虽未正面叙及陶瓷生产情况,但从言辞及止前在枫溪境内发现的明代砖窑群遗址判断,均可证实该镇的陶瓷生产规模在明时已相当壮观了。 清代的著名的陶冶之所,史记同治三年1864年,吴老实创’和记’商号,后有吴怀念的“利合”,郑阿取的“玉合”等,都以生产瓷为主,有玩具外,有人物,佛像等。民国初年,枫溪的彩瓷业已有相当的规模,但后因工作的因循简陋,及潮州辟为商港,出口运切既受外资打击,而当地销路也时受洋货侵夺,这样也促进了资业的改良;当代的生产日用陶瓷为主。据陈衡《广东现代陶瓷.枫溪瓷朔艺术》载:“产品素洁清新,富有形式美之感;瓷塑精致优美,形神兼备,…..是现代中国林新秀。”而手拉朱泥壶更是瓷乡奇葩,是紫砂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说起枫溪朱泥壶和宜兴紫砂壶应是兄弟关系。在当地两种壶具皆而有之。壶具始于宜兴,传到枫溪后由当地的工艺师用当地的朱泥因地制宜,发展创新而来。 而枫溪陶罐的产生与发展有两个重要原因: 一是潮地工夫茶的盛行;始于明末清初。而工夫茶具的主角当然是茶壶,。据翁辉东著《潮州茶经.工夫茶》记载:茶壶在潮州俗称“冲罐”, “以江苏宜兴朱砂泥制者为佳”; “潮人所最珍贵为孟臣、铁画轩、秋辅、萼圃、小山、袁熙生等”。而颇受青睐而又普遍见于茶家的冲罐首推“孟臣”至于陶土之内杂钢砂制成的“小山”壶(时大彬制),或以钢刀刻画著称的“铁画轩”壶(南京金铁芝制),则是罕有的。 而上述名壶多为后人仿制,当然仿制者也多出于名家,或为弟子,或为私淑;江浙一带高手如云。但也有众多潮州枫溪默默无闻的工艺师,他们采用本地朱泥,成年累月潜心于朱泥壶的设计和生产,堪称精品迭出,是潮地手拉坯壶的发祥地。遗憾的是不知是什么原因,他们大多不想在作品中署名,仅标“孟臣”或“逸公”等名。因此在清代中期 以前的仿制品或有独创性的作品中,枫溪壶世师往往名不留壶,埸名不见经传,许多史料中均不见提及,只是在民间口头相传。这显然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当然当代已有很大的不同,一些枫溪壶艺师已日益被人重视。
特别是清道光年间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吴氏”源兴”号的开创兴起,意味着枫溪陶罐的兴起。其作坊高于枫溪大路顶红罐铺内。吴英武善制朱泥壶,远看守闻名,人称“吴孟臣”,红罐他研制朱泥壶的工地,因名声显赫,后来红罐铺所在地遂命名为“红罐铺内,可见其影响之深远。但现在源兴号的早期作品存世无几了,当然有的是十分珍贵的。吴英武传子吴炳城、吴炳炎。------吴炳城创“源兴炳记”;后传子吴锦永。吴锦永传子吴瑞深。吴瑞深传子吴培镇,吴培鑫,吴培辉; 而吴炳炎传子吴锦河。吴锦河创吴瑞全“源兴河记”;后传子吴瑞全。 吴氏“源兴”世系迄今已传五代。后人的作品,保留了家风,又有创新,被当代收藏者肯定。 另一系是章氏“安顺”世系。“安顺”号为章大得创于清代末期,作坊在枫溪西塘。“安顺”茶壶,素负盛誉,在东南亚一带也颇有影响。章大得传子章贞坤。章贞坤传子章永添。章永添传子章燕明,章燕城,章燕标。章燕明传子章海元。至今也有五代了。 说这么多,其实是因现在对壶的要求一定要师出有名。我有一把章燕明的壶,确有过人之处。 潮州朱泥壶的工艺独特及精美之处就是用‘手拉坯成形法‘造器。手拉坯成形法,是一种传统的手法。粗略要经‘选料’,‘制泥’, ‘拉坯’, ‘修坯’‘安流加柄’, ‘晾干’, ‘上釉’, ‘装窑’, ‘烧窑’等程序。鉴于当地红泥的特性,经选料调配,加上淘洗、陈放、练泥等细致而又严格的制泥程序,因而具备了可塑性好、光滑度高、生坯柔韧、干燥收缩性小等工艺性能。具备造型的优势,更使朱泥壶有优异的实用功能。潮州朱泥壶是依靠辘轳旋转成形,是属几何型类传统圆器款式。但有着“圆非一相”的壶艺天地。在潮州朱泥中壶身,壶嘴,壶把是和谐统一,以有变化,单纯而不单调、典雅而不呆板,灵便而不轻佻的美感。总之朱泥有着简洁的形态,返朴归真的自然气质。 潮州朱泥壶的制作,端于清代中期,是在接受宜兴紫砂壶的影响下起步的。但在信古中有所改进, 有所创新。即使在现存的几件清代作品中,仍可从中透出它的鲜明个性: 壶身小,壶体薄,蓄热时间较长,与外界的热交流快,所以善发茶香;出水通畅。盖子和壶口接合的形式多为压盖式。因壶薄,壶盖沿与壶口沿都较细。盖内墙与盖乃同一团泥按压而成,无需要接合工序,交界处不呈拱形;盖墙较高。壶内壁有明显的手拉痕。壶底多为‘一捺底’,现代才有“针足”的出现。上乘朱泥壶多不彩绘,以天然底色产生肌理效应。烧成后有良好的透所性,且膨胀系数小,能耐受骤热骤冷。壶用的久则愈见生辉,亦助茶香。 虽然个人来说我亦喜欢宜兴紫砂,因其器形丰富,色泽丰富等诸多优点。 只是枫溪陶罐也是人与自然的产生的精化,加之枫溪陶罐与潮州单丛本是一绝配,有一把玩玩,吃吃单丛也是快事啊!

逸香轩 发表于 2009-3-16 10:41:42

引用第14楼12178102于2009-03-16 01:10发表的 :
喝了十年了~我是上海的,曾经在潮州工作过一年.那里的人日常待客都是喝茶.
喝茶叫--加呆喝热茶叫---加滚加滚 加滚 加了就滚 呵呵:)
我喜欢喝凤凰茶里的-黄枝香.
上面这把手拉丕壶,是潮州枫溪陶罐(老来顺)的.
兄台看来对潮州凤凰茶,枫溪手拉壶很是了解,要喝茶凤凰茶可以联系我,我给你快递过去。

逸香轩 发表于 2014-6-17 12:02:10

潮州工夫茶真正的茶叶---潮州凤凰单枞茶。

绣眼鸟2 发表于 2014-6-22 12:51:10

进来学习一下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潮州工夫茶真正的茶叶---潮州凤凰单枞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