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莺花燕 发表于 2012-8-25 02:16:53

围绕栓生鸟第一步返杠都弄不好的朋友而写的补充

野性美发表于: 2012-08-24 22:04

方法其实还很多,看个人喜欢,补充说明一下,为什么是直接拽绳上杠而不是用手托鸟,是因为生鸟就用手托它上杠给它依赖感较强,人不在它就指望着你会托,容易出问题,直接拽上杠给它的感觉是,被拽了几回有点疼,上了杠就不疼了,鸟也有点基本思维的。

柳莺花燕 发表于 2012-8-25 19:02:45

黑头蜡嘴雀的训养

手不释卷发表于: 2012-08-25 18:34

蜡嘴雀比较容易训熟,经调教可以学会打弹,开箱取宝,翻飞,给客人送鲜花和烟、糖果,送钱和取钱等,但人们训练蜡嘴雀以打弹为主。
1、上架:这是一根长50~60厘米的直架,直径1.2厘米。在架的上端用棉线缠绕约15厘米左右,以便于鸟抓握。鸟儿买回来后直接上架,笼养时间越长鸟儿越难驯,刚上架时最好先不要用倒栽儿,因为鸟儿上架初期乱飞乱窜,容易弄伤翅膀。过几天鸟儿认架后再换成倒栽儿。上架第一天最好用手架着,使鸟儿不再怕人,脖线长短为15厘米左右。无人看管时和晚上要放在离地面10厘米左右的地方,以防鸟儿上吊。
2、叫远:训鸟者手拿麻子引鸟啄食,每次喂食都是这样,这样喂它几次后,鸟儿见手不再感到害怕,反而知道那里有美味的食物。以后手稍离开一段距离,使鸟能看到麻子但啄食不到,在饥饿状态下鸟儿就会飞到手上啄食,如果不飞到手上吃麻子,那就继续饿它,不要着急,第一次上手是需要有一定的耐心的,鸟儿在手上啄食几粒麻子后再把它送回架上。经过几次训练后加长距离,训练距离超过1米时就可以解开绳子远距离叫远了。叫远距离一定要到10米以上才可以,不然鸟儿会有飞逸的危险。
至于什么时候给鸟解开绳子,就要看鸟儿的饥饿程度和训鸟者的经验了。受训的鸟儿每天只在下午训练完毕后给一顿饱食,平时是不喂的。鸟儿在每次接受训练前都已经饿了一整天了,只有这样它才听主人的命令。无论训练者走到哪里,鸟儿眼睛都随着训练者转,这时就可以试着将鸟儿解开了。解开脖锁后,鸟儿的注意力全集中在训练者手中的麻子上了,所以不会飞走,张开手鸟儿就会飞到手中吃麻子了。距离由开始的一米,加长到两米、三米,最后训练者快速的跑到10~20米远的地方张开手,鸟儿也能飞过来,叫远就完成了。
3、腰转:就是蜡嘴雀围着训练者的腰部转圈。让鸟儿站在左手,右手放上麻子诱鸟飞过来口啄食,不等鸟儿吃到麻子,右手移向后方握拳,鸟儿也就随着向后飞,这时左手也移向后方使鸟儿站在左手上,奖励鸟儿一粒麻子,以后左手向后移的距离慢慢变小,甚至不向后移鸟儿也能围着主人转圈飞到手上,腰转就训练成功了。
4、打弹:打弹是黑头蜡嘴雀的强项,一般是一大一小两个弹子,训练者连续抛向空中让鸟儿飞起来接住,送回训练者的手中。
训练者将手中的麻子扔向鸟嘴的上前方,诱鸟儿张开嘴接食,经几分钟后即能训成。鸟儿接食几粒麻子后,突然扔出一粒小弹,鸟儿会误以为是麻子而接住,它发现上当后会吐出弹子,训练者要迅速用手接住,不使弹子落地,并喂鸟儿一粒麻子。若鸟儿没有接住弹子,就不给它吃麻子。这样训练几次后鸟儿知道了原来接住弹子可以换取食物,条件反射也就形成了。在鸟儿接住第一粒弹子(俗称底弹,直径8毫米)后,不要急于用手接弹子,鸟儿见不到食物是不会吐出弹子的,这时扔出第二粒弹子(俗称盖弹,直径12毫米),它会张开嘴继续接第二粒弹子的,但它可能接不住或者是在接第二粒弹子时吐出第一粒弹子,经过多次训练便可一口气接住两粒弹子了。
鸟儿能接住两粒弹子后,就可以训它空中打弹了。训练者左手持鸟,右手扔弹子,第一个弹子扔得低些,第二个弹子扔得高些。这样训练几次后,鸟儿会飞起来追第二粒弹子,如果鸟儿不飞起来接,那么在扔第二粒弹子的同时左手轻轻的向上托鸟,鸟儿就会飞起来接第二粒弹子了(俗称一座一起)。训练几次后,再慢慢的扔高第一粒弹子,鸟儿就能飞起来接第一粒弹子,当鸟儿接住后不要等它落回来,右手迅速的扔出第二粒弹子,并且比第一粒弹子要高出许多,鸟儿就会继续向上飞起接住第二粒弹子,飞回来吐在训练者的手中,这时奖励它一至二粒麻子。这样鸟儿打弹就算成功了一半,以后慢慢的把弹子抛高抛远,训练有素的蜡嘴雀可以腾空接住主人用吹筒吹向30高空的弹子。
光是直上直下的打弹没意思,北京老一辈玩蜡嘴的艺人训鸟打弹的基础之上,继续趟蜡嘴和盘蜡嘴。
趟蜡嘴:由两个人配合完成,第一个人扔出底弹,鸟儿飞起来接住后,另一个人在鸟的前方扔出盖弹,鸟儿继续向前飞接住弹子,并且把弹子送回第一个人的手中。注意第二个人扔弹的方向一定人固定,距离慢慢的加长。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鸟儿就能接住第一个弹子后向一个方向平飞,训练好的蜡嘴雀能飞出500米左右,另一个人在预定位置等鸟儿飞过来,当鸟儿飞过来后,用吹筒吹出盖弹,鸟儿见到弹子会向上直飞接住盖弹,接住后掉头往回飞,将弹子送回第一个人的手中。
盘蜡嘴:蜡嘴雀接住第一个弹子后,训鸟者并不急于扔盖弹,而是让鸟儿在空中盘飞,一圈比一圈大,一圈比一圈高,当达到一定圈数后,训练者用吹筒吹出盖弹,鸟儿见弹子后向上飞起接住并送回主人手中。盘的大小和盘的圈数与鸟儿自身素质和训鸟者的水平有关,成绩优秀的蜡嘴雀能盘5~6圈。另外也并不是每只鸟儿都能玩盘的,能玩两盘以上的鸟儿就已经不错了。
训鸟并不是一朝一夕能练成的,所以需要训练者有足够的耐性,要尊重鸟的习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切不可急于求成,否则欲速而不达。

紫刀 发表于 2012-8-25 22:14:10

辛苦了!我进来好好学习下

怡殿轩主 发表于 2012-8-26 00:00:33

认真学习了!谢谢燕版!辛苦了!

柳莺花燕 发表于 2012-8-27 12:54:27

蜡嘴鼓眼

大连小嘴发表于: 2012-08-27 08:44

对于鼓眼我养鸟不是很久,但是也经历过。我今年33了,11岁开始接触铜嘴,那时候不懂,瞎玩。养死过不少经过这多年,现在养了28只,叫口不敢说,养功还算是可以。鸟鼓眼其实就是返火。开始,鸟眼部喜欢蹭杠,眼圈周围脱毛;中期,开始眼皮发红,角膜充血;最后,眼睛完全睁不开。其实,鼓眼不算什么大病。养久了,根本不会死鸟。因此最早一发现给鱼肝油。基本不会再发展。重时直接把鸟抓起来鱼肝油直接塞嘴里一次两粒一天两次三天一疗程。

补充一点:有的鸟友说麻子、油磕不可以多喂, 喂久了就鼓眼。 其实不然,是 你的饲养方法有问题。我的鸟常年麻子、油磕、苏子、红花、高粱、水稻。只不过季节不同,各种料比例不同。适当的给点蔬菜、水果。从来没有出现过返火现象。我曾经实验过四只铜嘴一年啥也没给就麻子加蔬菜、水果。根本没事。呵呵呵呵呵,说的只不过是自己的一点小小经验也不知道对与否。希望高手、前辈指点。

我我爱鸟 发表于 2012-8-31 11:25:50

谢谢版主指点迷津~

东北秋枫 发表于 2012-9-1 17:59:36

再次学习!谢谢燕版!辛苦了!

深水微澜 发表于 2012-9-3 00:13:17

腊嘴的喂养贴,必须学习,以后可能要玩他

版版图文并茂,让人看了想要

柳莺花燕 发表于 2012-9-3 14:14:33

训鸟原理,条件反射基本概念(上)

jingyang发表于: 2012-09-03 09:55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俄国生理学家伊万·巴甫洛夫(Ivan Pavlov,1870-1932)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巴甫洛夫注意到狗在嚼吃食物时淌口水,或者说分泌大量的唾液,唾液分泌是一种本能的反射,巴甫洛夫还观察到,较老的狗一看到食物就淌口水,而不必尝到食物的刺激,也就是说,单是视觉就可以使狗产生分泌唾液的反应。
  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经学习才会的反射,是后天学习、积累“经验”的反射活动。
基本简介
  原来不能引起某一反应的刺激,通过一个学习过程,就是把这个刺激与另一个能引起反映的刺激同时给予,使他们彼此建立起联系,从而在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反应之间建立起的联系叫做条件反射。编辑本段发现背景基本简介
  在19世纪末期,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这些实验很快受到全世界生物学家的注意。巴甫洛夫致力于神经系统如何支配行为的工作。他通过研究狗产生唾液唾液的种种方式揭示了一些学习行为的本质。
实验简介
  为了计量狗在实验期间分泌唾液的量,他为每一只实验的狗做了一个小手术,即改变了一条唾腺导管的路线,唾液通常是通过一条唾腺经过导管流入狗的口腔的,巴甫洛夫改变了这条导管的线路,使它通到体外。这样,就可以接取和计量由导管滴出的唾液。待狗的手术口愈合后,巴甫洛夫便开始实验,他每次给狗吃肉的时候,狗即流口水,而且看到肉就流口水,这说明狗是健康的,具有流涎反应。此后,巴甫洛夫每次给狗吃肉之前总是按蜂鸣器。于是,这声音就如同让狗看到肉一样,也会使他们流下口水,即使蜂鸣器响过后没有食物,亦如此。不过,巴甫洛夫发现,他不能无休止的连续欺骗这些狗。如果蜂鸣器响过后不给食物,狗对该声音的反应就会愈来愈弱,分泌的唾液一次比一次少。但是,假如不是连续数天的试验,他们还会对蜂鸣器的声音作出流涎的反应,然而已经不像先前得那么多了。


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条件反射是由于信号刺激引起的反射,一般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上;而非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恒久不变的,是生物的基本生存能力。就像著名的巴普罗夫关于反射的实验,狗吃东西时分泌唾液是非条件反射,而听到铃铛分泌唾液是条件反射,是经验所得。条件反射要经过大脑皮层,而非条件反射不经过,较低级。
非条件反射
  动物先天的反射,称为非条件反射。它是相对于条件反射而言的。在对条件反射的研究中,作为应该与条件刺激相结合的非条件反射常常应用食物性反射(唾液或胃液的分泌)。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缩手反射、婴儿的吮吸、排尿反射等都非条件反射。梅子是一种很酸的果实,一吃起来就让人口水直流。这种反射活动是人与生俱来、不学而能的,因此属于非条件反射。但“望梅止渴”是条件反射(“望梅止渴”是根据后天经验而形成的反射)。   非条件反射是条件反射的基础,条件反射提高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大脑越发达的动物,建立的条件反射也就越复杂。编辑本段命名概述
  巴甫洛夫从试验中得出,几种不同的刺激都能跟蜂鸣器一样起同样的反应。
举例
  例如,不论是打铃还是轻微的点击,只要与食物结合起来,就会使狗“遵命”流口水。巴甫洛夫把这种非本能的反应称作“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的另外一个实验是,给狗喂食的同时吹哨子。重复多次以后,狗一听到哨声就分泌唾液,不过狗对各种哨声——响亮的,微弱的,高音的,低音的都起同样的反应,似乎不同的哨音在他们听起来没有什么区别。然后,实验员使用几种哨子,但是只吹一个特定的哨子才给肉吃。不久,这些狗就只对给他们带来食物的哨子声有反应了。编辑本段形成条件
  最常见的条件反射是食物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给狗进食会引起唾液分泌,这是非条件反射;食物是非条件刺激。给狗听铃声不会引起唾液分泌,铃声与唾液分泌无关,称为无关刺激。但是,如在每次给狗进食之前,先给听铃声,这样经多次结合后,当铃声一出现,狗就有唾液分泌。这时,铃声已成为进食(非条件刺激)的信号,称为信号刺激或条件刺激。由条件刺激(铃声)的单独出现所引起的唾液分泌,称为食物唾液分泌条件反射。可见,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非条件刺激与无关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任何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后,当无关刺激转化为条件刺激时,条件反射也就形成。   如果无关刺激(声、光等)与引起动物躯体运动的非条件刺激(如机械、电刺激肢体皮肤等)多次结合,则可形成防御运动条件反射。有的条件反射较复杂,它要求动物完成一定的操作。例如,大鼠在实验箱内由于偶然踩在杠杆上而得到食物,如此重复多次,则大鼠学会自动踩杠杆而得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训练,只有当某种信号(如灯光)出现时踩杠杆,才能得到食物。这样多次训练强化后,动物见到特定的信号(灯光),就去踩杠杆而得食。这种条件反射称为操作式条件反射。它的特点是,动物必须通过自己的某种运动或操作才能得到强化。
过程
  条件反射建立之后,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强化,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最后完全不出现。这称为条件反射的消退。例如,铃声与食物多次结合应用,使狗建立了条件反射;然后,反复单独应用铃声而不给予食物(不强化),则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量会逐渐减少,最后完全不能引起分泌。条件反射的消退是由于在不强化的条件下,原来引起唾液分泌的条件刺激,转化成了引起大脑皮层发生抑制的刺激。条件反射的消退并不是条件反射的丧失,而是从原先引起兴奋(有唾液分泌)的条件反射转化成为引起抑制(无唾液分泌)的条件反射;前者称为阳性条件反射,后者称为阴性条件反射。   在机体生活过程中,条件反射可以不断建立,而由于环境的改变一些条件反射发生了消退,又有一些新的条件反射建立,这样使动物对环境的变化能更好地适应。
研究对象
  研究条件反射,常以动物为对象。编辑本段生物学意义联系
  在个体生活过程中,如果只有非条件反射是无法在多变的环境中生存的。可以设想,机体不能只依靠食物掉入口中才引起吃食动作,更不能只在身上遭受伤害时才引起防御动作。实际上,在生命活动中,单纯的非条件反射是不存在的;机体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不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条件反射,所以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
区别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相比,前者的数目是无限的,后者是有限的。条件反射扩展了机体对外界复杂环境的适应范围,使机体能够识别还在远方的刺激物的性质,预先作出不同的反应。因此,条件反射使机体具有更大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编辑本段形成机制绪论

柳莺花燕 发表于 2012-9-3 14:16:34

训鸟原理,条件反射基本概念(中)

jingyang发表于: 2012-09-03 09:55  

条件反射形成的机制还不完全清楚。曾经推想过,条件反射的建立是大脑皮层的条件刺激兴奋灶与非条件刺激兴奋灶在多次结合后,两个兴奋灶之间形成了暂时联系。但这一推想得不到实验的证明。目前认为,条件反射的建立与中枢许多部位都有关系,其中脑干网状结构和大脑皮层起着重要的作用。   条件反射的情境涉及四个事项,两个属于刺激,两个属于机体的反应。一个是中性刺激,它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并不引起预期的、需要学习的反应。这是条件刺激(CS),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就是铃响。第二个刺激是无条件刺激(UCS)。它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就能引起预期的反应: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出现了肉,即UCS,就引起唾液分泌。对于无条件刺激的唾液分泌反应叫作无条件反应(UCR)。这是在形成任何程度的条件反射之前就会发生的反应。由于条件反射的结果而开始发生的反应叫作条件反应(CR),即没有肉,只有铃响的唾液分泌反应。当两个刺激紧接着(在空间和时间上相近),反复地出现,就形成条件反射。通常,无条件刺激紧跟着条件刺激出现。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相随出现数次后,条件刺激就逐渐引起唾液分泌。这时,动物就有了条件反应。一度中性的条件刺激(铃响)现在单独出现即可引起唾液分泌。
第一阶段:UCS UCR 非条件反射
  (食物) (流唾液)
第二阶段:UCS 无关刺激UCR
  (食物) (铃声) (流唾液)
第三阶段:CS CR 条件反射
  (铃声) (流唾液)
第四阶段:CS NO UCS非条件刺激
  (铃声) (消退) CS条件刺激   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称为强化,强化的次数越多,条件反射就越巩固。条件刺激并不限于听觉刺激。一切来自体内外的有效刺激(包括复合刺激、刺激物之间的关系及时间因素等)只要跟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结合(即强化),都可以成为条件刺激,形成条件反射。一种条件反射巩固后,再用另一个新刺激与条件反射相结合,还可以形成第二级条件反射。同样,还可以形成第三级条件反射。在人身上则可以建立多级的条件反射。   当条件刺激不被无条件刺激所强化时,就会出现条件反射的抑制,主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条件反射建立以后,如果多次只给条件刺激而不用无条件刺激加以强化,结果是条件反射的反应强度将逐渐减弱,最后将完全不出现。例如,对以铃声为条件刺激而形成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的狗,只给铃声,不用食物强化,多次以后,则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量将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不能引起分泌,出现条件反射的消退。   巴甫洛夫认为,消退是因为原先在皮质中可以产生兴奋过程的条件刺激,现在变成了引起抑制过程的刺激,是兴奋向抑制的转化。这种抑制称为消退抑制。巴甫洛夫指出,消退抑制是大脑皮质产生主动的抑制过程,而不是条件刺激和相应的反应之间的暂时联系已经消失或中断。因为如果将已消退的条件反射放置一个时期不做实验,它还可以自然恢复;同样,如果以后重新强化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就会很快恢复,这说明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原先已形成的暂时联系的消失,而是暂时联系受到抑制。消退发生的速度,一般是,条件反射愈巩固,消退速度就愈慢;条件反射愈不巩固,就愈容易消退。   在条件反射开始建立时,除条件刺激本身外,那些与该刺激相似的刺激也或多或少具有条件刺激的效应。例如,用500赫的音调与进食相结合来建立食物分泌条件反射。在实验的初期阶段,许多其他音调同样可以引起唾液分泌条件反射,只不过它们跟500赫的音调差别越大,所引起的条件反射效应就越小。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泛化。以后,只对条件刺激(500赫的音调)进行强化,而对近似的刺激不给予强化,这样泛化反应就逐渐消失。动物只对经常受到强化的刺激(500赫的音调)产生食物分泌条件反射,而对其他近似刺激则产生抑制效应。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的分化。编辑本段研究意义综述
  伊万巴甫洛夫所做工作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他的研究公布以后不久,一些心理学家,如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华生,开始主张一切行为都以经典性条件反射为基础。虽然在美国这一极端的看法后来并不普遍,但在俄国以经典性条件反射为基础的理论在心理学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曾占统治地位。无论如何,人们一致认为,相当一部分的行为,用经典性条件反射的观点从条件反射理论再到羊群效应
可以作出很好的解释。   条件反射是指:两样本来没有任何联系的东西,因为长期一起出现,以后,当其中一样东西出现的时候,便无可避免地联想到另外一样东西,是有机体因信号的刺激而发生的反应。例如铃声本来不会使狗分泌唾液,但是如果在每次喂食物之前打铃,经过若干次之后,狗听到铃响就会分泌唾液,这种因铃声这个信号的刺激而发生的反应叫做条件反射,铃声叫做条件刺激。
论述
  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是在生活过程中通过一定条件,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调节方式,人和动物共有的生理活动。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相结合。任何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相结合,都可以形成条件反射,一般认为必须有大脑皮质参加才能实现。传统观点认为,条件反射的建立,是由于在条件刺激的皮质代表区和非条件刺激的皮质代表区之间多次的同时兴奋,发生了机能上的“暂时联系”。条件刺激在皮质引起的兴奋,可以通过暂时联系到达非条件反射的皮质代表区,于是引起本来不能引起的反应。目前,暂时联系的神经机制尚不清楚。条件反射建立之后,如果反复使用条件刺激而得不到非条件刺激的强化,条件反射就会消退。在条件反射形成的初期,条件反射还出现泛化与分化的现象、这是大脑皮质实现复杂的分析综合机能的基础。   某些条件反射也可以经过遗传而巩固下来。
补充
  条件反射是个体生活过程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也可通过实验训练形成。例如,给狗进食会引起唾液分泌,这是非条件反射,食物是非条件刺激。给狗以铃声刺激,狗并不分泌唾液,因为铃声与进食无关,故称为无关刺激。但如在给狗进食前先出现铃声,然后再给食物,两者多次结合后,单独给以铃声刺激,狗也会分泌唾液。这是因为铃声与食物多次结合应用后,铃声已成为食物的信号,由无关刺激转变成条件刺激。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射称为条件反射。在日常生活中,任何无关刺激只要多次与非条件刺激结合,都可能成为条件刺激而建立条件反射,因而条件反射数量无限。条件反射形成的基本条件是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条件反射建立后,如果只反复给予条件刺激,不再用非条件刺激强化,经过一段时间后,条件反射效应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这称为条件反射的消退。初建立的条件反射还不巩固,容易消退。为使条件反射巩固下来,就需要不断地强化。人们的学习过程就是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要想获得巩固的知识,就要不断地复习强化。   条件反射形成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可能是传入的非条件刺激信息和条件刺激的信息,在各级中枢之间建立了暂时性的功能联系,在人类和高等动物这种暂时性功能联系,必须通过大脑皮层才能建立起来。编辑本段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分类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训鸟问答纲目、情感笔录及见闻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