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 发表于 2008-6-11 07:11:13

青花缠枝菊纹折沿盘 明永乐 高6.9cm,口径37.7cm,足径24.4cm

阳春三月 发表于 2008-6-11 07:11:37

青花折枝花纹执壶 明宣德 高36.0cm,口径7.8cm,足径11.5cm

阳春三月 发表于 2008-6-11 07:12:02

青花夔龙纹罐 明宣德 高19.0cm,口径15.8cm,足径13.8cm

阳春三月 发表于 2008-6-11 07:12:23

鲜红釉盘 明宣德 高4.4cm,口径19.7cm,足径12.4cm

痴匏轩 发表于 2008-6-11 10:17:05

藏品太丰富了~真棒

阳春三月 发表于 2008-6-12 09:17:45

斗彩三秋杯(一对) 明成化 高4.3cm,口径6.8cm,足径2.6cm

杯撇口,深腹,瘦底,圈足。釉色青中泛灰。杯外壁绘两组斗彩山石花草,间以飞舞的蝴蝶。蝶翅或覆黄彩,或覆紫彩,花枝及一小蝶的尾上点以红彩,蝶翅所施紫彩即所谓“姹紫”或“差紫”,其特点是色浓而无光,为成化斗彩所特有,是后世仿品所不能及之处。由于描绘的是秋天乡居野景,历时三月的秋季又有“三秋”之称,故此种杯被赋予“三秋杯”之雅称。杯外底青花双方栏内署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款。

成化斗彩杯造型有数种,此为其中之一。瓷杯造型轻灵秀巧,胎体薄如蝉翼,从内壁可清晰映见外壁花纹。画面布局疏密有致,施彩清新典雅,体现出画工高超的画技和艺术修养。

阳春三月 发表于 2008-6-12 09:18:57

青花缠枝莲纹碗 明成化 高7.4cm,口径15.5cm,足径5.3cm

碗撇口,弧壁,圈足。里施白釉。外壁青花装饰,6道青花弧线内绘有缠枝莲纹,主题鲜明,疏密有致。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款。

成化时期的官窑瓷器精工细作,器物造型玲珑秀美,花纹工致清丽,别具韵味。

阳春三月 发表于 2008-6-12 09:20:02

青花夔龙纹盘 明成化 高4.3cm,口径19.9cm,足径12.4cm

盘撇口,弧壁,圈足。内外青花装饰。盘心绘十字杵纹,外壁绘4条夔龙纹,夔龙均口衔莲花。无款识。釉色白中泛灰,青花发色淡雅,系用国产“平等青”料绘就。

杵本是佛教所用的礼器或法器,梵语音伐折罗,用以断烦恼、伏恶魔。十字杵是将双头杵交叉成十字形。青花瓷器上出现十字杵纹饰最早见于元代,明初少见,至明中期盛行起来,特别是在成化瓷器上更为常见,这当与成化后期宪宗皇帝酷好佛道有关。据《李朝实录》、《明实录》、《明史》等文献记载,成化后期京师大建寺庙,宫中大兴法会,耗尽朝廷内帑。成化时出现书写梵文、藏文和描绘佛教题材的瓷器应与当时频繁的佛事活动有关。

阳春三月 发表于 2008-6-12 09:22:57

黄釉盘 明成化 高3.9cm,口径14.8cm,足径9.2cm

盘撇口,弧壁,圈足。内外施黄釉,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圈。外底心釉上刻一“甜”字。

从现有资料看,低温黄釉瓷创烧于明代洪武时景德镇窑,宣德时已多有烧造,成化时延续。此盘釉面匀净,呈色娇嫩,烧造技术比以前有所进步,为著名的弘治黄釉瓷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有明一代,黄釉瓷的烧造受到严格控制,它既是帝后才能享用的饮食器皿,也是皇家祭祀地坛时的专用器皿。此盘外底心刻一“甜”字,系产品进入宫廷后所刻,推测“甜”字的涵义当为“甜食”之意,表明此盘系盛放甜食所用。

阳春三月 发表于 2008-6-12 09:24:39

青花矾红彩海水龙纹盘 明弘治 高4.4cm,口径19.9cm,足径12.5cm

盘撇口,浅弧壁,圈足。内底及外壁均以青花矾红彩装饰。内底在青花海水地上饰1条红龙,外壁在青花海水地上饰9条红龙。其作法是先以青花拔白技法描绘青花海水并留出姿态各异的白龙纹,经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按白龙的轮廓填绘红彩,然后再经低温彩烧而成。

青花加矾红彩技法始于明代宣德时,在青花的衬托下矾红彩愈显艳丽夺目,取得了较好的装饰效果。弘治官窑瓷器传世较少,青花矾红彩品种更是少见,故此盘实为研究弘治官窑瓷器的珍贵实物。
页: 1 2 [3] 4 5 6 7
查看完整版本: 孙瀛洲先生 捐献故宫瓷器精品